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双城经济圈要抓住这三个“万亿级”以推动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双城经济圈要抓住这三个“万亿级”
以推动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视点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双城经济圈要抓住这三个“万亿级”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头戏”,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万亿级产业起到了“压舱石”“定海针”的作用,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庆日报围绕这三个万亿级产业,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进行探讨。

  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刘书获

  从川渝两省市看,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应有之义;从我市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为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坚实支撑。

  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机遇,强化区域产业一体布局和协同发展,实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的新阶段。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约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经济体量占全国和西部的比重为6.5%、30.8%。成渝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规模达到1.6万亿元,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集聚地。二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扎实推进。成渝地区电子信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重庆、宜宾被列入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两省市联合制定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实施方案,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链供需平台上线运行,成渝氢走廊、电走廊加快建设。三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1)》显示重庆、四川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分列全国第6、第10。四是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获批印发,川渝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7个,大足安岳、荣昌隆昌、梁平开江川渝毗邻地区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持续推进。五是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加速融合。《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正式印发,重庆高新区、成都经开区、重庆齿轮箱、四川爱创科技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试点单位,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达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在自贡、内江建立分中心。

  坚定信心,笃行不怠,持续推动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下一阶段,川渝两省市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擘画的宏伟蓝图,锚定“两中心两地”定位目标,坚定信心,笃行不怠,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挥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引领带动作用,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市全域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做强成渝产业发展主轴,促进重庆、成都两大都市圈相向发展。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翼产业协作水平,积极引领双核产业链条向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延伸。推进川渝毗邻地区产业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三是创新产业协作机制。强化政策体系协同,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围绕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市场,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数据、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预计到2025年,成渝地区优势产业区域内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显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增强。展望2035年,川渝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趋于成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作者系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处处长)

  双城经济圈打造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需做好四个协同

  樊自甫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需要抢抓战略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万亿级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产业差异性和互补性,做好四个协同,推动产业链协同共进聚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韧性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做好机制协同,深化产业分工协作。树立一盘棋思维,深刻把握谋全局与谋一域的辩证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强化区域分工与产业协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协同共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一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下,设立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沟通和定期会商机制,加强两地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制定任务清单和重大项目清单,以顶层设计为引领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完善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机制,联合制定产业引导目录和产业地图,统筹成渝地区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在研发上引导各地创新资源向西部科学城集聚,在制造上将三大产业引导到各地的比较优势上,加快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和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三是建立重点产业园区合作机制,以“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模式打造一批合作示范园区,协同推进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合作示范园区,共同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试点等支持。

  加强政策协同,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加强成渝两地产业政策的协同对接,消除影响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政策壁垒,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凝聚发展合力。一是强化产业准入、财税支持、要素保障、企业开办等政策协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等企业资质在双城经济圈内互通互认,加快消除毗邻地区土地、财税、要素价格等产业配套政策差异。二是推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政策叠加、体制机制共用、服务体系共建,支持合作共建园区内市场主体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引导毗邻地区实施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异地流转和企业迁移利益共享制度。三是加快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综合考虑资金、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因素,建立跨行政区产业发展利益分享制度,探索经济区内生态保护、资源输出利益补偿政策。四是建立跨行政区经济统计核算制度,对三大产业跨行政区发展产生的企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科学划分和认定各行政区统计指标数据。

  强化要素协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由于行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内在联系的影响,要建立要素资源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通,整体提升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破除地方保护和各种市场壁垒,提高成渝地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形成基于市场力量的区域要素资源分布格局。二是共建产业主题数据库,共建面向三大产业的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信息流引领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在成渝地区加速流动,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建立成渝地区创新人才工作联动合作机制,统筹实施“重庆英才计划” “天府万人计划”等人才项目,推动产业创新人才共引共育共服。四是共同设立三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联合开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

  坚持创新协同,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成渝地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链韧性较强但仍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作用,联合开展三大产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持续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三大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依托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升级。二是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集中布局培育一批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搭建一批科技研发和专业化服务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增强原发性创新、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三是联合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创新合作中心,打造区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促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四是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中的融合应用,利用共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三大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三大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水平。

  (作者系民进会员,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以智能网联汽车为牵引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褚文博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推动未来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完善汽车产业移动出行及其社会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任务。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夯实产业基础,以智能网联汽车增强未来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西部智联”)成立以来,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要求,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实践,助力重庆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建设。

  攻克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处于重大变革机遇期,智能网联汽车蓬勃发展、势头强劲。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智能化决定着国际汽车市场竞争下半场的胜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一种跨技术、跨产业领域的新兴汽车体系,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须突破“车、路、云、网、图”融合推进过程中的种种关键共性技术。西部智联自创立以来,着眼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攻克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始终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展的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展科研攻关,实现“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突破。目前,西部智联正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系列产品,已初步构建“车路云”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能力和关键支撑能力。同时,通过建设高标准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应用示范区、推动主机厂智能网联汽车量产落地、深化行业评测公共服务,为行业、产业发展强力赋能。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智能网联汽车是推动众多重点领域协同创新、构建新型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高水准的产业化成果落地,对于加速构建以高质量汽车产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聚集的引领者”为愿景,西部智联坚持市场导向、瞄准行业所需推进市场合作,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圈。成立半年多来,西部智联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下游,孵化培育了西部车网、西部智车、西部清研、云车智途、西部智数、合图驭星等多家涵盖改装升级、信息安全、跨境物流等在内的项目公司,带动产业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大力携手行业生态伙伴推进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产业化协同创新,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发展效能,以一流的生态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担当转型发展使命,高站位服务区域发展。重庆是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传统汽车产业已形成“1+10+1000”优势集群,具有西部地区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立足重庆、服务成渝、辐射全国,西部智联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积极响应重庆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号召,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建设,为万亿级汽车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贡献力量。加强与长安汽车、赛力斯等龙头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合作,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等推进产业化实践。瞄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各层次人才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西部智联已搭建起院士、国家级人才、行业专家、企业家在内的、具有前沿技术攻关能力和应用研发经验的创新团队,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发挥自身优势和智库作用,参与《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等“1+4”产业政策制定,为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面向成渝地区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产业发展“双向奔赴”。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推出西部(重庆)科学城首个智能网联改装升级项目;以行业视角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实现智能网联赋能、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跨境物流项目落地,以高站位提升服务地方的发展能级。

  着眼未来,西部智联将始终瞄准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突破攻关,向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输出关键技术和公共服务,力争成为拉动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添澎湃的“智能网联”新动能。

  (作者系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