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大逻辑以“三个务必”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以“五育并举”高质量培养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大逻辑
以“三个务必”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以“五育并举”高质量培养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论头条·特约专稿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大逻辑

  朱继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秘书长、文化安全与建设研究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而真正要做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弄清楚这一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既是在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准备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力推动下发展的一个巨大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遇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巨大难题,单靠自身努力、自我发展已经无法弥补。这时候,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承担起了拯救中国的历史重任,而拯救中国就必须拯救中国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就一直在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他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就告诫大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决不能割断历史,决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批判地继承一切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出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高度自信,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基于这种深刻认识,他坚持不忘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并重,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高度,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宏阔视野和深邃眼光,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元素特别突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既是对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要求,也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来阐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命题,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层面具有共融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共融共通的,不仅有思想上的贯通,也蕴含着价值观上的耦合。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层面具有共通性。一方面,虽然所关注的“人”的内涵有差异,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都非常关注“人”。马克思主义始终立足于人的解放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为邦本”“以人为本”等思想也是将“人”作为终极关怀,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通性的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方法论层面都具有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就是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而从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相生相克”到《庄子·则阳》中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无不蕴含着辩证法思想,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方法论维度的共通之处。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多方面、多维度结合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正是我们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前提。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只能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决不是也不可能是并列关系。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不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更不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实现了保护性拯救、批判性继承、发掘中新生、发展中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真正获得新生。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充分说明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一开始并不是在中国产生的,而是诞生于国外,因此,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同、信仰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一步步推进、实现的。这种推进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而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身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涵养之中,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要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其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了众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要回答好这些重要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就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重要资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实现结合、贯通、融通。

  最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力支撑。“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今天,时代发展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必须是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文明和精神智慧的结果,而在“两个结合”中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A077阶段性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