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天种子开始休眠,我想趁这个空闲请专家到我们基地来看一看。”12月7日,巫山县北门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建国望着地里种植的中药材,踌躇满志地说道。
前段时间,市青年创业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市青促会”)赴巫山、云阳、万州等地开展“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重庆青年创业导师区县行活动,组织青创导师与青年创业者“面对面”,为青创项目的发展难点、痛点“对症下药”,帮助青创项目持续健康发展,帮助创业青年树立创业信心、认准创业方向、提升创业能力。
杨建国正是这次活动的受益者。在巫山专场活动中,青创导师为遭遇“瓶颈期”的杨建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让他迅速找准了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思路和下一步的计划。
加入创业热潮
他回乡发展中药材种植
杨建国今年32岁,是巫山县当阳乡里河村村民,大学毕业后本打算在深圳安家置业的杨建国,却被家乡村支部书记的几通电话给“打扰”了。
村支书告诉他,由于总体区位条件差、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家乡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希望他能回村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2017年杨建国回到了老家,开始发展太白贝母种植产业。
杨建国积极动员身边的青年朋友加入回乡创业的热潮,他和小伙伴们多次跑到市级专业院校以及其它区县成功的基地,把技术、经验、资源“搬”回来。随后,杨建国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成太白贝母培育种苗大棚1.6万平方米,太白贝母种植培育基地80亩,年产值达450余万元,带动当地及周边87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1.8万元。
创业突遇瓶颈
青创导师送来“及时雨”
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可中药材种植成本高、周期长,到底要不要扩大种植规模,成了杨建国解不开的难题。
11月初,得知重庆青年创业导师区县行活动即将走进巫山,杨建国立马报了名。杨建国把自己遇到的难题都列了出来,就等着见到专家后一一求教。
“资金压力大,种源差,销路窄,这是我创业以来面临的三大难题。”在巫山场活动上,杨建国讲出了自己的困惑。
“小杨,可以具体跟我讲讲。”青创导师、渝中区青创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宗山仔细询问道。
“我们合作社除了种植太白贝母,还有川贝、独活、党参等,全乡一共种植了1000余亩的中药材,每亩地的成本在10万元左右,但是种植周期拉得太长,今年太白贝母才结了第一批底果,其他一年生作物每年也能卖一部分钱。”杨建国回答道。
合作社成立以来,他们都是在山上采集野生的中药材,自己进行家种、变种,从没在外面采购过种子,可这样种出来的产量并不是很大,就只能销往一些中小企业,销路自然打不开。
杨宗山告诉杨建国,如果差资金就要想办法融资,团组织可以帮忙联系相关融资渠道。针对种源稀缺,可以采取植物组培技术,请农业专家来帮忙改技,销路也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而是瞄准大型中药材厂商。
“那我能否再扩大规模?”杨建国又继续追问。“农业种植的时间线本来就比较长,你现在的规模适中,建议暂时不要把规模搞得太大,只需转变种植技术即可。”杨宗山及时为杨建国作了解答。
共青团牵线搭桥
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
巫山场活动结束后,杨建国在市青促会的牵线搭桥下,与西南大学从事中药材种植与研究的专家团队取得了联系,他还专程赶到西南大学和专家们交流了一番。
据介绍,“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重庆青年创业导师区县行活动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鲜明主线,组织市青创导师团先后赴巫山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云阳县三峡阳菊生态园、万州区三峡广告产业园等开展项目巡诊、创业“面对面”等活动16场次,引导广大创业青年持续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这次区县行活动中,导师团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为创业青年解难题。
例如,有些青年提出需要对接销售渠道,市青促会就帮忙联系做超市、电商平台的负责人,助创业青年拓销路;有资金需求的,市青促会在团市委的指导下,联合中国农业银行为涉农创业青年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金融支持。
截至目前,“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重庆青年创业导师区县行活动共计覆盖67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