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重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我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008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大力提升重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推进我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策建议

大力提升重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邓维斌 兰炳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畅通经济运行脉络、推动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作为我国工业重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对加速推进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倾力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意义重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面向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力推动“科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一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布局,高水平建设量子科技、智能计算、工业物联网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提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加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全面梳理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等供给情况,鼓励企业建设面向主导产业发展的研发平台、产业技术转化平台,共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生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应用,实现“卡脖子”“堵点”技术突破,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三是强化领军企业引领带动。在电子信息、汽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支柱产业培育和甄选一批规模大、影响面广、带动力强和研发能力突出的头部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打造成为重点产业链中的“链主”,发挥其较强的整合、引领和带动能力,促使其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

  加强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构建完善的产品和企业图谱,加大链上企业信息共享力度,提高风险识别、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全景图。围绕我市“6+5”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链长制”,理清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企业产品图、供应链全景图,统筹协调上下游各环节的需求对接、项目引进、要素保障等问题。二是提高供应链柔性管理水平。搭建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增强链上企业间信息透明度,建立主要节点企业协同预测机制,提高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精度,并从组织、研发、生产、物流等方面做出快速反应,增强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三是加强供应链风险识别。从环境、技术、财务、需求、物流、库存、合作关系等方面,构建涵盖来自供应链网络外部、内部和成员企业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风险识别模型,分析发现链条中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四是加强供应链风险监测与化解。加快建设行业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决策的积极作用,强化风险动态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性、苗头性问题,加强区域、部门、行业、企业间协同配合,根据风险防范对策和应急预案,快速化解风险。

  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坚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处理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化、本土化、区域化、短链化之间的关系。一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集聚。引导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体系,开展上下游产品供需对接,聚焦产业生态,形成示范标杆、强化推广应用。加强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传感器等重点关键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引导和撬动资源要素汇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在我市集聚发展。二是推进区域间深度协同。健全合作机制,川渝两地联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集群,构建高水平多式联运物流服务网络和物流产业体系,共同打造全球特色农产品基地,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共同推进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发展。三是积极融入全球大市场。充分依托我市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基础和优势,以行业龙头企业为载体,通过联合设立研发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吸引外资、对外投资、成立纵向和横向联盟等途径,加强国际合作与供需对接,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保障交通物流运行顺畅。加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创新运输组织模式,优化监管服务,提升运转效率,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流转畅通。一是提升出海通道能级。大力推进智慧通道、智慧口岸、智慧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满俄班列等为通道,以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强化多式联运衔接,依托国际多式联运标准体系,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形成高效、便捷、智能的国际骨干物流大通道。二是夯实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改造,推进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等为重点的物流园区建设,建成布局合理、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城乡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一批智慧仓储系统,为畅通物流运输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完善末端配送体系。搭建一批配送中心智能选址、车辆调度、路径规划、动态跟踪的智慧末端配送管理平台,打造一批共同配送、众包配送、即时配送场景集,充分应用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化设备推动末端配送无人化、绿色化,畅通物流配送“进村”“进厂”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