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悦来方舱医院,前来报到的医护人员们正在集结。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
|
11月25日,迎龙方舱医院,下班后医护人员正在自我消毒。 |
|
11月23日,迎龙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正忙着布置方舱里的设施。本组图片由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
“22号连轴转,没来得及写记录,今天一起吧!”
“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害怕工作强度高,低血糖,匆忙吃了点东西,坐上了凌晨4:30的班车……”
以上内容,摘抄自重医大附三院健康管理中心护士王楠楠的抗疫日志。11月22日,1993年出生的王楠楠随队进驻迎龙方舱医院B5方舱。她的日志,简单记录着自己在方舱内的工作内容:为患者发放早饭,采集核酸,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发放药品……
日志,也记录着每一位进入方舱的医护人员的初心:护理好每一位患者,让大家顺利出舱……
“妈妈,阿姨们靠在凳子上睡觉”
11月24日凌晨3点,悦来方舱医院N6号方舱。
大部分患者已进入梦乡,却有一对母子在说着悄悄话。
“妈妈,大白阿姨们靠在凳子上睡觉。”
“那你觉得他们辛不辛苦呀?”
“辛苦呀。”
深夜,为何这对母子还不入睡?
原来,几分钟前,小男孩跑到了方舱护士站,“大白阿姨,我肚子饿睡不着……”
“好的宝贝,你等一下,阿姨给你找东西吃。”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当班护士何利平找来一些小零食塞到孩子手里。
回到母亲身旁的小男孩,悄悄地告诉母亲,自己看到“大白阿姨”都是靠在凳子上睡觉。
也是在11月24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医生牛臻就在N8号方舱内为一名患儿顺利完成了扩肛处理。
原来,患者因先天性肛门闭锁,一个月前才完成相关手术,为了避免术后肛门瘢痕挛缩造成肛门狭窄,通常术后两周就需要进行扩肛,但由于疫情影响,患儿迟迟无法复诊。
“如果是平时还是比较简单,但在方舱内实施还是比较具体。”防护服、护目镜、面屏,让简单操作不再简单。细致、温柔、耐心,在浑身湿透后,牛臻终于顺利完成孩子的扩肛处理。
“你不要再讲话了,赶紧休息一下”
11月24日清晨6点,进入悦来方舱医院N2号方舱的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护士夏敏和同事们就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7点的时候,转运来了很多患者,门口的录入登记工作搞不赢,我们就去支援。”4个小时里,平均一分多钟完成一名患者的信息登记、引导患者进入方舱,夏敏来来回回奔波着,“防护服很闷,喘不上气,面屏上又全是雾气,看不清楚,一不小心就摔了……”
中午12点半,换班出舱的夏敏和同事们摘下口罩,脸上全是深深的勒痕,很多人的鼻梁和耳朵也磨破了皮,被汗水浸入就疼。
医护人员的付出与艰辛,许多患者都看在眼里。
前几天降温,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心内科护士傅茂一早进入N2号方舱,就带着队员们挨个询问患者是否需要添加被褥,一一登记后再挨个为患者送上被褥,紧接着又为患者分发早餐、送物资,一刻都没有停歇。
一个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来到傅茂身边,正想询问如何进行物理降温,却发现半蹲在墙角的傅茂大口喘着气,护目镜上全是水雾。患者心疼地说:“你不要再讲话了,赶紧休息一下。你们一天忙这么多活路,实在是太累了。”
“感谢你们,每天来来回回当我的拐棍”
11月23日,悦来方舱医院S1号方舱里,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护士李燕一瘸一拐地挪到了护士站,靠着一张椅子坐下,此前扭伤的左脚踝再次肿胀酸痛。
“进方舱之前脚崴了。没得事,走慢点就行。”方舱工作却容不得李燕“走慢点”,每小时巡查病区,每四小时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每天清晨要为舱内800余名患者进行核酸采样,紧接着为患者分发餐食……一天下来,李燕在方舱内的步数就超过两万步。
S1号方舱内有一位年纪稍大、行动不便的患者,又患有前列腺增生,每天都要到卫生间20余次。
“他拄着拐杖上卫生间不方便。”于是,李燕和同事们就主动当起了患者的“拐杖”,扶着患者到卫生间门口,再扶着他慢慢回到病区。
“感谢你们,每天来来回回当我的拐棍。”看着护士们为自己和其他患者奔波忙碌着,这名患者心疼不已,“大家都不容易,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