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垣嘉是高中同学,他家住在街当头,我住街中间,上学放学同路,因此交往甚密。
在学校,我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喜欢阅读。从当代小说到外国小说,只要能从学校图书馆借到的,我们几乎悉数读遍。为赶进度,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偷偷阅读。为防老师发现,常以课本之类书籍遮挡。垣嘉的阅读速度快,所以在阅读比赛中败北的常常是我。
还有一件事让我们走得更近,就是办班级刊物《朝霞》。那是一张油印小报,组稿、排版、刻钢版、油印都得自己干,垣嘉主动参与,鼎力相助。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让油印小报得以顺利出刊。
垣嘉当年到重师就读后,我已到《重庆日报》工作。虽然接触不如往常,但联系仍然不少。1962年,他从重师毕业应征入伍,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但联系未断,心仍相印。
光阴荏苒,弹指之间。如今,我们都将步入八秩之年。如他所说,往事可堪回首,并非都是云烟。这大概就成为了他撰写出一部长达十余万字的军旅生涯回忆录的动因。
近些年,我因眼力不济,很少写作,更是少读长篇。但垣嘉的军旅生涯回忆录,我却断断续续地“硬着头皮”(垣嘉语,非我意)通读了,而且,出于友情也出于感悟,我又“硬着头皮”在手机上断断续续地敲下一篇读后感来。
垣嘉入伍之后,一路摸爬滚打,由排长,代理副连长,参谋到军分区、警备区司令员,1988年获授大校军衔,这一切荣誉,都是实至名归,是对他工作业绩的肯定。他亲历了战火的洗礼,直面生死的考验,无愧军人的天职与使命。
垣嘉的军旅生涯回忆录,以时间为经,部队生活为纬,以白描的叙事方式,朴实的语言文字,记录了他40多年的军旅生涯,没有官话套话,恰似老友聊天,于波澜不惊的平实叙述中,不时闪现思想的火花和内心激荡的浪花。由此,增进了我对他的进一步了解。沿着他关山度若飞的足迹,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更清晰更立体的老友形象……
我看到了一个秉性率真的垣嘉。
垣嘉是带着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入伍的。在刚入伍的集训动员和入伍动机教育课上,他就坦言:离开学校时,带队的领导明确告诉我们,你们到部队是当兵,既要准备吃苦,更要随时准备上前线打仗……所以我们这些年轻人来到部队,就应该担负起“匹夫有责”的重任,毅然冲在前面!
垣嘉的率真秉性,可说是一以贯之,随处可见。他可以为一个准确的行车数据和直管领导较真;他可以为一句有损自己名誉的不实之词与人红脸。实事求是,是他一直的坚持。
我看到了一个人品守正的垣嘉。
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垣嘉尽职尽责,敢于担当;对领导尊重,对下属体恤;团结友爱,战友情深。他认识的几位领导,对他印象不错,但除了工作以外,他从没提什么个人要求。诚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言:在有些人看来,有这些老同志,想当官跑官就是门路。但我心里不想,更不愿做。这一番坦言,让我似乎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垣嘉在退休之后感受到生活“很充实,惬意、幸福”的原因,也是对他人品守正的回报。
我看到了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垣嘉。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对军人来讲,还得加上一句:家国常常难以兼顾。在垣嘉的军旅生涯回忆录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朝天门码头告别亲人的那一幕。父母的叮嘱,伯父的赠酒,堂兄的鼓励,妹妹难舍的眼泪……这一幕幕,让垣嘉将眼泪一忍再忍,终于在客船启航时,望着雾中亲人的身影,想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亲人,眼泪夺眶而出……想不到这一别到再会,竟是13年!
对父母尽孝难全,对自己小家也因卫国的需要而难顾。垣嘉和妻女一家三口,分多合少,照料女儿的担子全压在妻子身上。一次探亲回家,妻子正住院手术。本来以为可以好好照顾她一下,不料手术三天后出院,他即接到部队电报,要求立即归队。妻子伤心地哭了一场,但也只好无可奈何地送他登上了火车。
垣嘉一直说,他对父母、对弟妺、对妻女,深感愧疚,应该有所补偿,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当年关山度若飞,如今人间重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