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云阳县文化部门工作的刘伯秋,退休后带着乡村留守老人耕种撂荒地。今年8月,尽管遭遇极端干旱天气,但是刘伯秋带着50多位“老把式”,耕种了550亩撂荒地,收获了50吨高粱。
在重庆的区县农村,有很多年龄较长但仍有余力、有意愿坚持耕作的“老把式”。这些“老把式”虽然学历不高,但是由于长期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经年累月和土地打交道,对于旱地、涝地如何耕作粮食更高产,农家肥、化肥农药如何施加作物长势更好,选择什么时候育种、移栽更能符合生长节令等问题,最有发言权。
乡村要振兴,需要管用的乡村人力资源。地头的农活要靠人来干,村里的事情要靠人来管理,乡村的产业要靠人才振兴。但在不少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大批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在重庆的很多边远山区,不只是专业的经营管理、种养殖技术人才匮乏,就连起码的栽种收割人手都严重不足。
像云阳县的刘伯秋这样,将有劳动力、有劳动意愿的“老把式”组织起来,既能让农村“老把式”充分发挥余热作用,又能有效减少撂荒地、有力保护耕地,还能助力粮食丰收、促进村民增收,为破解“谁来种地”“靠谁兴村”等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把松散、闲置的农村“老把式”组织起来,通过标准化培训和统一管理服务,对充实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可以以项目主导、补贴激励等方式,引导刘伯秋这样具有乡村情怀的“领头羊”,通过流转土地、进村运营等方式打造乡村振兴新主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村、社基层有序组织培训,购买工伤保险增强保障等方式,让更多“老把式”在“充满电”后更好地发挥余热,增加劳动收入。同时,因人而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农村“老把式”提升农机操作等现代耕作技术和信息化应用水平,让他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不落伍,在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时不掉队。
现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紧时候,恰逢人人都可以出彩、平凡人也能干出精彩业绩的好时代。我们期待更多具有丰富农业劳作经验的“老把式”,老牛奋蹄自扬鞭,积极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