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
第008版:踔厉奋发新时代 勇毅前行新征程
上一版 下一版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携手云阳县教委共谱劳动教育新篇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梨园校区效果图

  耕读文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传承和创新100多年红色办学历史,矢志中国乡村师范,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专注培养乡村卓越教师。云阳县坚持教劳结合,强化实践育人。

  落实“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坚定高质量内涵发展”办学指向,落地“服务云阳乡村振兴,支持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智力回报,今年6月2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云阳县教委在云阳梨园校区开展科研服务座谈会,提出了校地协同推进云阳乡村振兴的初步设想。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云阳梨园校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云阳人民的大力支持,学校为云阳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云阳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云阳县有良好的劳动教育实践基础,期待校地合作开展劳动课程开发研究。

  学术平台

  校地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今年7月1日,云阳县教委与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科研服务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云阳梨园校区成立了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为3所学校(云阳县南溪中学校、云阳县天景初中、云阳县龙角小学)分别授牌“耕读教育劳动课程开发研究基地”“云阳县劳动课程开发试点学校”。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负责人表示,“学校组织专家学者,为试点学校劳动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思想引领、文化打造、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学校组建学术团队,为云阳培养一批劳动课程骨干教师;学校拿出专项经费,为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国际国内访问访学机会,协同举办学术会议、资助研究成果转化;学校派出一支教授、博士领衔的专业队伍,指导和参与云阳地方劳动课程开发,开展耕读文化劳动课程研究。”

  云阳县教委主要负责人要求,要围绕乡村振兴这项工程,根据“劳动促进这个中心,深度挖掘耕读文化,开展劳动课程研究;要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所在乡镇‘天生云阳’品牌农产品,做好‘特’的文章,做好耕读结合和点面结合,逐步做到一校一特色;要推动共同申报高级别科研平台、共同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共同举办高规格学术会议、共同出版高质量学术成果等科研合作。同时,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劳动课程体系,指导试点学校学习落实劳动课程标准,扎实开展劳动教学活动,积极争创全市劳动教育示范县。”

  学术使命

  深入试点学校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研究中心提高政治站位,推进教育强国,为云阳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讲好云阳乡村振兴的故事,指导乡村学校劳动课程创新出彩。”

  自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学术团队坚持乡村调查研究,深入乡村学校课堂一线,带着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扛着劳动课程研究的学科担子;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把思想送到试点学校里。走进乡村试点学校,详细查阅办学历史;住在乡村试点学校,深度研究办学定位。通过组织论证会和座谈会,在认真听取试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建设性意见后,初步形成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劳动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学术思想

  聚焦耕读文化开发劳动课程

  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重拾耕读文化思想观念,对延续中华文明、推进历史进程、弘扬中华美德、培育劳动精神都具有深远意义。耕读传统观念自古就已存在,史料记载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宋代时期大量乡贤生活在乡村社会,当时科举制度兴起,带动了乡村社会读书学习的热潮,乡民一方面为了维持生活耕作,一方面为了识字学习读书求知,形成了“晴耕雨读”“昼耕夜读”生活方式,后来逐渐演绎成为勤俭家庭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耕读文化概念的形成和思想的演绎,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存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劳动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讲到,学术队伍紧紧围绕“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思想,深刻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现已立项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重拾耕读:乡村振兴中耕读文化解释与耕读教育课程构建研究”1项,立项劳动教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耕读文化劳动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1项。根据项目前期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现已形成了“耕读文化劳动课程开发的三向模式:耕读传家是价值取向,粮食安全是思想指向,乡村振兴是实践路向”。

  学术情怀

  耕读劳动基地当教室 乡村田间地头当课堂

  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实践历史逻辑,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遵循试点学校办学定位和治学思想,凝练形成了试点学校劳动课程开发的各自亮点。

  云阳县南溪中学校结合书院文化,初步构建了“耕读书院”中国书院文化劳动课程。从物质层面强调勤劳淳朴、避免坐吃山空;从精神层面倡导“晴耕雨读”“昼耕夜读”,应对自然、遵循规律,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文化层面传承“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弘扬中华民族克勤克俭、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

  云阳县天景初中结合面坊文化,初步构建了“云阳面坊”地方文化劳动课程。根据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随着云安盐业(云安现为云阳的一个镇)的兴起,引来各地商人汇集,云安人做面食,招待八方来客,创造了磨面、和面、揉面、擀面、切面制作技术。改革开放初期,云阳机械厂生产了峡江牌压面机。云阳县天景初中“云阳面坊”地方特色劳动课程,挖掘云阳人民“天生云阳”“吃苦耐劳”“劳动创造”的生活缩影,通过开展“背着面机推介云阳面坊”“摆脱贫穷要靠吃苦耐劳”“应对挑战还需劳动创造”等劳动教学主题活动,践行耕读劳动的思想传统,崇尚辛勤劳动的文化氛围,传承克勤克俭的家风家训。

  云阳县龙角小学结合节气文化,初步构建了“农耕节气”校本文化劳动课程。节气文化作为乡土中国的文化符号,已经牢牢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早已深深融入到人们的血脉。云阳县龙角小学“农耕节气”校本文化劳动课程,描绘乡村社会纯朴、自然、勤劳、和谐、恬淡等乡土人文图景,记忆乡村社会里春天耕种、夏天浇水,秋天收割、冬天储藏,日出劳作、日落而归,晴天耕作、雨时读书的诗意生活,潜移默化陶冶道德情操,润物无声养成健全人格。

  学术实践

  《在希望的田野上》劳动课程教学设计摘要

  劳动课堂倡导德美融合和劳逸结合。歌声是艺术表现方式,具有教化功能和审美价值。时代赞歌内涵非常丰富,旋律极为优美,易于群众传唱,影响较为深远。《南泥湾》既是文化符号也是革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整个抗日根据地供给濒于断绝,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革命号召,军民一道辛勤劳动向荒山野岭要粮,把荆棘杂草遍野、沼泽满山遍地和百里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用汗水、镢头刨出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鲜花开满山”的“南泥湾精神”。另外,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发出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开放号角,新时代一首“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声,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激励着代代中华儿女在歌声中奋发进取,成为了讴歌改革开放人们干劲十足,最为精彩华丽的声乐经典和名垂史册的时代赞歌。她既是乡村景象田园美好图景,也是人们欢声笑语的生活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教案案例《在希望的田野上》劳动课程教学设计,建议在劳动课堂的延伸环节,记忆和重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时代赞歌,为劳动课堂增添文化内涵、增效育人价值,激励学生树立勤耕重读理想信念,鼓舞学生唱出乡村振兴激情和活力,引领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赞美家乡、建立理想、成就未来,勤奋劳动、刻苦读书,在学生时代“奋斗”的赛道上跑出最为优异的成绩。

  陈冬梅 李保宣 吴丽霞 史妍 图片由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阳县龙角小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