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  践行金融为民做好手中的一件件事让“活文物”的魅力流淌于日常生活一碗小面的大启示物业费为何难收
第006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党建引领 践行金融为民
做好手中的一件件事
让“活文物”的魅力流淌于日常生活
一碗小面的大启示
物业费为何难收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活文物”的魅力流淌于日常生活

王瑞琳

  “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利用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但利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有更多的观众来看它,看了之后给人带去赏心悦目的感觉。”党的二十大代表、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在接受采访时说。

  十年来,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等11份专门政策文件指导下,重庆的文物保护利用收获累累——革命文物、三峡文物、巴渝古建筑等1300余个文物保护项目相继竣工;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数量增长88.06%,区县博物馆覆盖率达95%;开辟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一大批特色文化展演......在重庆,“活文物”的魅力流淌于日常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丰厚的审美享受与精神鼓舞。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历史终将要与今人相逢,才能被看到、被记住、被传承。让人们愿意走近文物,大胆创新必不可少。今天的大足石刻博物馆是文物与数字“握手”的典例——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可以“躺着”看国宝,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等活化利用成果“好戏连台”。从“眼睛看”到“听与感”,观众的游览体验被刷新,千年文物与八方来客的距离被拉近。

  文物是来自岁月的馈赠。重庆历史源远流长,各类文物丰富多彩。随着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不仅见识到重庆文化的“枝繁叶茂”,也越发接近这棵巨树的“根”。十年来,重庆考古工作体系基本建立,累计出土文物2.2万件(套),以巫山大溪遗址发掘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工程延伸了我国史前文明的历史轴线,进一步填补了西南乃至中国的考古空白。不只是专业考古工作者,公众也积极参与其中。前不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馆一院”项目正式启动运营,考古的趣味与文物的韵味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重庆的各大博物馆里不乏市民志愿者的身影,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促使他们披上马甲、拿起话筒,为重庆的文物保护与利用贡献一分力量。

  与文物相逢,已然成为重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各类博物馆“遍地开花”,丰富的文博活动缤纷而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文物对话,收获精神滋养,增强文化认同。重庆文物的活力澎湃生长,重庆人民的文化自信洋溢巴渝大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