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 城乡融合发展之花美丽绽放
第019版:奋进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在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潼南 城乡融合发展之花美丽绽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潼南 城乡融合发展之花美丽绽放

  涪江环绕大佛坝,田园城市入画来 摄/王华侨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天印村一隅 摄/王华侨

  产业兴,百姓富 摄/罗列

  潼南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是联动周边、连接城乡的桥头堡城市,同时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9区县之一。潼南区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近年来,潼南区在大佛街道大佛坝等点上开展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工作,坚持点上求突破,面上稳步推,带动全区面上城乡融合整体发展,成效初显。

  党建引领 高位推动城乡融合

  天刚蒙蒙亮,大佛坝丰产村的第一书记刘恋就收拾好出了门,等待他的又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早上,赶到蓝莓种植基地,查看秋季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随后,与村干部一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中午匆匆吃个便饭,便开始走访困难群众,一旦发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及时记录,将其纳入防贫监测帮扶体系;下午,查看村内公路、人行道、入户道路的建设情况;天黑前,还要与区委办公室二支部联系一下,对接将要开展的“支部连线”活动。

  身为80后,刘恋虽然才来丰产村一年多,但谈到村里的情况却是“门儿清”。哪户老人有困难、谁家孩子回来了打算开个农家乐、村里发展谁有了什么新点子……他都如数家珍。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已换了数次,满满记录着驻村工作的点滴。

  “刘书记做事贴心、头脑灵活,是个有想法又肯干的年轻人。”村民们提起他,都是赞不绝口。

  在潼南区,类似刘恋这样的“领头雁”并不是个例。为做好大佛坝城乡融合大文章,潼南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高位推动城乡融合。

  据了解,潼南区成立了大佛坝新农城开发建设指挥部,由区委副书记担任指挥长,区政府分管农业和旅游的副区长担任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综合协调组、产业招商组、规划建设组、环境治理组、党建引领组、城乡融合组6个专项工作专班,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全面推动大佛坝新农城建设。

  同时,出台《党建引领大佛坝新农城建设10条措施》(以下简称“10条措施”),制定新农城党建引领城乡融合示范点建设方案,成立新农城联村党委,选派区直部门优秀青年干部担任3个村驻村第一书记,吸纳市场主体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进入干部队伍,探索建立新农城片区村(社区)干部统管统用机制,改造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新农村党校,推动各项改革在大佛坝集成,力争打造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10条措施共涉及48项具体事项、27家部门单位,当前已启动36项。”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潼南区将严格履行党建引领工作专班牵头单位职责,推进10条措施落地落实,助力新农城城乡融合发展,全力建设党建引领城乡融合示范点。

  整体规划 统筹策略打表推进

  大佛坝片区位于潼南城区西部,总面积8.53平方公里。看似不大的地盘,却拥有占比80%的蓝绿空间,坐拥近6公里的涪江生态岸线。岸线内,多处林盘聚落,其间种植丰富、塘堰环绕、村居淳朴,可谓“城边绿坝、西岸沃野”。

  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所长,让地理和生态优势最大化?

  高起点、高标准,潼南区统筹大佛坝片区各项规划,按照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梯度实施策略,打表推进。

  “大佛坝是典型的城郊融合类乡村,建筑形态和风貌与城镇相协调,可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认为。大佛坝位于潼南西部农文旅发展片区,是涪江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75%的用地属平坝区域,可引导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推出慢生活休闲街、共享农庄、农家主题院子等农旅结合旅游产品。

  并且,借助涪江旅游度假区发展建设的新机遇,大佛坝可以走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进而发展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标杆。

  围绕这一思路,潼南区以“城市中的田园”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样板和示范”为定位,以建设“千年古郡地、潼城新田园”为目标,通过“秀、聚、驱、享、兴”五大措施(秀出山水风光、田园景色,聚山水之气、迎八方之客,构建农业“研、产、销”智慧链,共享体验+休闲创意+康养度假,整合资源+整治土地+完善配套+改造风貌+整治环境),推动“生态修复、产业赋能、美丽乡村”三大行动计划。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以新农城项目建设为主轴,以建设涪江休闲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多渠引流、逐步投入、逐年建设,构建现代乡村基础设施体系。

  具体来说,即按照“三纵四横”交通规划,建设满足生产生活、休闲采摘、旅游观光需求的道路体系,一体推进水、电、气、讯等建设及迁改,打造内畅外联交通网络。合理布置医院、学校、规划展览馆等公共资源,配套康养等高品质商用私人资源,增强农业体验、观光、休闲功能。

  目前,大佛坝片区乡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防洪专项规划、水系专项规划、道路交通市政管网专项规划及共享农田方案、休闲街风貌改造方案等陆续编制完成,大佛坝新农城“施工画卷”正徐徐展开。

  改革创新 着力突破制约瓶颈

  高挑清瘦的身材、简单的衣着、小麦色的皮肤、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王举给人的第一印象略带腼腆。但一提到地里的蔬果,他侃侃而谈,言语间流露着自信与豁达。

  “这边大棚种的是各种水果番茄,夏天结果的时候每天都有游客过来采摘。对面大棚种的是火龙果,估计明年就能大量结果上市了。我们还种有空心菜、草莓和一些别的常规应季蔬果,目前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50万元左右。”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王举对农业和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眷恋,毕业于农业大学的他在外工作了几年,最终决定回到家乡,扎根田间。

  2016年,他流转了大佛坝20多亩土地,带着全家人一起干。在相关部门和指派专家的帮助下,王举逐步上手、发展壮大,从引进水果番茄品种试种,到筛选出适应当地水土的千禧果系列品种,再到扩大规模至100多亩,王举迎来了一次次丰收,并带动了周边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整体打造大佛坝新农城,首先需要解决是人和地的问题。”据潼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潼南区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瓶颈,重点关注进城农户、不愿进城农户、城市人才下乡“三类人”,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积极探索解决人口集中度低、土地碎片化严重等瓶颈问题,加速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

  在人的问题上,潼南区制定出台了《潼南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户口迁移办法(试行)》,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围绕创业进城、就业进城、教育进城、医养进城、居住进城谋划制定实施方案,加快吸引区外及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提高城镇化水平;印发《潼南区“英才潼行”工程人才兴乡行动若干措施》,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

  在地的方面,则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户承包地,通过宜机化改造,发展规模种植农业,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采取“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吸引社会资本、专业运营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创意民宿、养生养老等多元化业态,闲置集体房屋与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按《潼南区农村土地基准地价》标准作价入股;积极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加快探索入市交易制度。

  人口、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双向流动,让大佛坝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工作步入了正轨。

  整合资源 全力推进产业融合

  什么是鱼菜共生?顾名思义,根据鱼类和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知识特点,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达到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少)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茁壮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是一种达成生态平衡关系的新型复合养殖技术模式,属于可持续循环型低碳渔业。

  在大佛坝,国内知名有机农业品牌——多利农庄的鱼菜共生项目正发展得风生水起。200多亩自营、500多亩与农户合作,该项目快速发展,预计今年底总量将达到1000亩,为大佛坝现代农业发展再添一笔亮色。

  不但如此,多利农庄还与潼南旅投集团共同投资,打造占地面积约1万亩的秀美田园乡村振兴小镇项目,该项目重点围绕现代科技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社区等内容,着力探索一条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最优路径,最终努力发展成为“产、城、景、文”融合的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不仅是多利农业,如今的大佛坝,现代农业不断壮大、新兴业态迅速生长、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初见成效,呈现一幅“景美如画、产业兴旺”的城乡融合画卷。

  当前,大佛坝持续培育壮大基础产业,集中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建设农业科技现代化展示基地、都市田园体验基地,今年已流转土地4000亩,千年良田项目完成约500亩。

  利用旧房布局餐饮民宿、共享农庄、手工作坊等新兴业态。叫响“我在农村有块地”品牌,积极培育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商、特色民宿、共享农场等,推广土地小规模流转和代种服务,引导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先后招引培育种植、观光、旅游、采摘一体的休闲农旅企业13家。

  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产业协同联动更加紧密。按照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布局,推动“一镇一园”“一镇一景”“一镇一特”建设,已成功获批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入选首批市级种业基地。

  乡村振兴是发展的最大潜力,城市提升是发展的最强动力,城乡融合是发展的最高境界。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以高标准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抓手,大佛坝将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全力打造城乡融合新样板。”

  链接>>>

  数说成效

  截至目前,潼南全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166公里,村民小组通畅率、行政村通客车率均达100%,区内路网密度居全市第一;

  新改建供水管网90余公里、城乡电网2550余公里、天然气管网1000余公里,5G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新增城区学位2万个,新改建乡村学校24所,实施“百名教师进乡村”行动,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培育壮大小龙虾、中药材、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蔬菜、柠檬、油菜产量全市第一;

  以区级医院为龙头,整合23个镇街卫生院,组建为两个医疗集团,全面推行医共体改革,实现医通、人通、财通,区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实施“英才潼行”工程,累计引进硕士及以上专业人才1010名,回引1500余人返乡创业就业。

  王静 刘廷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