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街街景 摄/汪新 |
金秋时节,漫步于南川东街,青砖瓦房、怀旧商铺、海报标语、情怀美食随处可见,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街区。
东街,是南川老旧城区更新提升的一个样板。
近年来,南川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老旧城区、老旧小区更新提升,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日益显现。截至目前,南川累计启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23个,惠及53个小区,10545户,改造建筑面积111.71万平方米。
探索“棚改+产业”建设路径
东街是南川的母城,因年代久远,街区日显破旧,改造东街成为几代南川人的夙愿。
为进一步打破多年来游客“不进城、不过夜”的困局,南川把东街作为老旧城区有机更新的试点,创新“棚改+产业”模式,打造文旅商业综合体,实现金佛山景区、生态大观园和城区的一体化链接,让“老东街”焕发出新活力。
棚改方面,坚持“以旧修旧”模式,既不搞“微改造”也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探索既拆迁又改造、植入文旅元素的“第三条路”。具体而言就是将一部分街区用于拆迁安置,一部分街区修缮改造为具有老旧特色的旅游景区,并依托年代建筑与街巷肌理,整合城墙碥等历史文化遗存,留住了南川母城记忆。
产业方面,南川把东街作为城市“会客厅”来打造,围绕“生活、旅游、文化”三大主题,植入吃、住、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培育怀旧商业街、家庭记忆馆、梦想摩天轮、废墟民宿、东街文创菜市等特色文旅业态,打造集互动体验、文博艺术、演艺秀场、户外体育、研学教育、主题游乐等消费场景,推出多条包含东街的精品旅游路线。
探索“地方文化+专业团队”运营路径
“东街老旧城区改造完成并不是终极目标,改造后的运营和管理才是关键。”在运营方看来,东街的改造不仅包括对硬件的提升,还要实现注入文化内涵和运营的同步升级。
尊崇道法自然的城市美学,南川坚持以旧修旧,以充满烟火气和记忆感的市井生活为蓝本,用传统建筑语言讲述东街故事,还原近40年的大众生活印记。
在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沉浸式旅游项目家庭记忆体验馆里,一个个房间摆满了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家具和物件。改造后的东街保持了老城格局尺度,延续了老街的特色风貌,老建筑和新业态相得益彰,历史文脉与文旅体验互融互动,年代感和时尚感一体呈现。
在埋好文化的伏笔之后,南川着力于运营,探索“地方文化+专业团队”运营路径,实现产业育城。
引入中青旅负责东街项目的策划和运营,通过资源整合、技术集成、产业跨界等方式,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智慧文旅平台和产业融合平台,实现传统优秀文化有效传承、日夜不同客流有效导入,推动农文商多产业有效互动。并建立了专业团队营销模式,探索知名品牌与街区融合发展。
如今的东街,人居环境改善了,旅游功能完善了,人气商气财气不断攀升。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210.8万人次,带动南川餐饮住宿业增长72.58%。
探索“党建+项目”治理路径
东街老旧城区更新从进场施工到开街运营,仅用了1年半时间,其速度在国内同类项目、同等体量中堪称一流。
其秘诀就是,以党建引领项目建设,相继成立东街老旧城区更新临时党支部、项目建设临时党支部、悦景文旅公司党支部和两支党员先锋队。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宣传引导方式,上门一起与群众算“经济账”“生活账”“环境账”“就业账”,赢取群众理解和支持,提质提速项目建设。
比如,因为群众的参与,东街改造推进迅速,4个社区、4000多户居民、500多亩地、60多万平方米,两个月拆迁完成,创造了拆迁和施工的“东街速度”。
鼓励居民参与东街老旧城区更新,推行东街老旧城区更新“意向群众提、项目共同定、过程群众督、效果群众评”。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多次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座谈会,反复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当主人、拿主意,确定项目建设方案。推选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的群众代表为义务监督员,全程参与监督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让群众安心。原住居民积极参与继续经营东街文旅综合体门店50余个。
同时,激发社区自治活力,以“多元共治”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党委主心骨作用、居委会的自治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党建与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今的东街,实现了提升人居环境、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传承街巷文脉留住城市“乡愁”、吸引过境游客等多重目标,成为“近悦远来”的文旅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成为引客入城的核心项目和城市旅游的新引擎,有效链接景城乡,推动南川构建起以金佛山、东街、大观原点为支撑的景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王静 刘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