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城街道水星村高标准农田 |
|
侣俸镇保乡村设施蔬菜大棚 |
数据显示,去年铜梁实现农业总产值98.1亿元,增长9.8%;农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10.7%,居全市第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03元,增长10.3%。
在疫情影响等多重挑战下,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近年来,铜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围绕“守底线、育特色、促增收”, 聚焦“三项重点”,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根基
推进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拉线一定要隔5米一行”“盖草一定要有10公分厚,不能太薄”……9月16日,在东城街道水星村的马铃薯示范片,铜梁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何清中正指导农民利用稻草覆盖技术抢种秋马铃薯。
何清中说,自从这块农田年初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后,真正达到了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效果。同时稻谷收割后种植马铃薯,不仅解决了稻草还田的难题,还免除了用药防治地下害虫的隐患,改善马铃薯品质。“利用秋季的温光资源,播种施肥后覆盖稻草,一亩产量能达1000公斤左右,每亩节本增收400元。”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除了种粮大户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外,去年,铜梁区属重点国有企业重庆龙裕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龙裕公司”)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展开合作,建立了水稻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为确保粮食稳产打下基础。
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守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底线,全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仅去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2.9万亩、产量35.5万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实现增长。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基础上,当地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比如,根据《重庆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规划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质示范面积3万亩。
同时,探索出农田整治与产业发展“三同步”(即与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同步、与产业发展建设同步、与产业发展运营同步)的典型经验。截至目前,铜梁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1.2万亩、盘活利用闲置土地5万亩,为打造成为全市现代粮油及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园区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秋粮丰收,在今年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下,铜梁第一时间开展生产自救,围绕粮食、蔬菜、水果等分别制定灾后生产管理技术措施,组建4个工作指导组,到镇街、村社开展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同时,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理念,整合各类资金2430万元,栽种秋冬蔬菜13万亩、秋马铃薯3.6万亩、油菜10.6万亩。目前正加快改种、补种,已种植秋菜、秋马铃薯8.6万亩。
厚植特色
精心打造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
“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目前形成了‘3+6’为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3”即是粮油、蔬菜、生猪三大保供产业;“6”即是莲藕、优质水果、肉鸡肉兔、生态水产、花卉苗木、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如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方面,当地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培育链条产业,逐渐形成了种苗培育繁殖—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生产—仓储物流—经营销售全链条产业集群。同时,坚持农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做优乡村产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如今,全区正加快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其中建成500亩莲藕保种场,发展莲藕达4万亩。同时,以铜梁黑鸡、铜梁肉兔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畜禽养殖,实现鸡年出栏900万羽、肉兔年出栏156万只以上,发展专业化水产养殖6万亩,水产品年产量保持在3.95万吨以上,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280个,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首批试点区县。
短短几年时间,铜梁农业有质的飞跃,这与龙裕公司不无联系。
据介绍,龙裕公司下设9家子公司,以精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旅融合为重点方向,旨在打造协同发展的农产品特色产业链。比如先后启动建设中新冷链物流项目、巴岳农庄(侣俸园)项目、巴岳农庄(小北海园)项目、少云红色美丽村庄项目、铜梁区标准化畜禽屠宰园区(二、三、四期)、铜梁美食中央厨房、铜梁区莲藕种藕场建设、现代高产优质粮油示范基地、打造“铜梁咸菜”品牌,建设咸菜加工厂、养殖示范小区项目、岚峰山农文体商旅试验示范区等一大批农文旅商综合项目。
比如在少云红色美丽村庄项目打造上,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先后打造了游客服务中心及党群服务中心、少云故居改造、游览步道、家国情怀广场、乡情馆、党群驿站、少云故居环线公路、景观绿化等的建设和改造提升;在标准化畜禽屠宰园区(二、三、四期)建设上,整个项目建成后年屠宰禽类超7000万只,猪100万头,牛20万头,羊30万只,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屠宰种类最齐全、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畜禽集中屠宰园区……
寻求突破
探索巴岳农庄模式解决发展难题
前不久,侣俸镇保乡村“巴岳农庄”蔬菜基地投入使用。“巴岳农庄”模式是由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国有平台、社会资本等根据自身实际,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将村集体、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用的资源、资产折价,按照入股的方式统一集中到村集体,通过发挥国有平台在农业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势,从而壮大产业,降低发展风险。
盘活闲置地发展村集体,“巴岳农庄”模式与过去采用的“村集体+公司+农户”方式,有啥不同?
据介绍,当前,农业发展需要解决提高农民收益、吸引乡村人才等问题。近年来,铜梁区有序推进“三变”改革,有效解决了资源变资产的问题,但在“多元投入、股权架构、规范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仍存在瓶颈束缚。
对此,铜梁启动了“巴岳农庄”试点建设,推动农村“三变”改革走深走实。以转变经营模式为例。过去更多的是由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独立经营或松散合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存在一定隐患。比如,出现城市资本跑路,或是经营主体盘活资源的能力较弱,无法把资源变成更多的资产,或是没有能力去经营管理,这就导致在盘活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有一定的风险。
“‘巴岳农庄’ 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一种模式、一条路径,是推动‘三变’改革向深向实的探索。”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说,换句话讲,它是一种由村集体、国有平台、农户、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共同参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营模式,形成与市场相衔接、相适应的多业态产业,构建起多方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
目前,侣俸镇保乡村正按照“巴岳农庄”模式,全力打造设施蔬菜科技园,预计项目建成后不但能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还能让当地村民每亩地多获得300元左右的收益。
如今,“巴岳农庄”模式的试点建设,已先后在少云镇、围龙镇、侣俸镇、平滩镇等4个镇17个村开展,总面积达5.9万亩。
赵童 刘玉珮 马菱涔 图片由铜梁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