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春望》中的一句“家书抵万金”表达了盼望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家书能让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优秀的价值理念,同样是文字书写,家书更具个体生命与情感的真切性。而红岩烈士的英雄事迹,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红岩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仁人志士在重庆的革命岁月中所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
那么,当红岩烈士们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家书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又会有着怎样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呢?
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红岩家书》一书,选取了车耀先、苟悦彬、韩子重等20位红岩英烈在狱中、就义前写给亲人、同志的信,留给亲人的话,这些家书、话语,是红岩英烈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是烈士们向死而生的绝笔、力透纸背的寄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探寻烈士们的精神世界洞开了窗口。
《红岩家书》,书写的是革命烈士对父母的愧疚之心。百善孝为先,而在那个战乱年代,红岩烈士们面对衰败的祖国、黑暗的社会,毅然投身革命舍小家,对共产主义事业信仰坚定、甘洒热血,只有以身报国,难以返里孝家。共产党员许晓轩在给胞兄的信中说道:“想到母亲,我也很觉有罪……”自知回家艰难,他请求胞兄“请继续替我多尽一些责任”。共产党员何功伟在给父亲的信中,开篇便说:“儿不肖,连年远游,既未能承欢膝下,复不克分持家计。”但心怀“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的使命感,他告诉父亲“然儿为尽大孝于天下无数万人之父母而牺牲一切,致不能事亲养老,终其天年”。希望父亲能够理解自己。
《红岩家书》,书写的是革命烈士对子女的舐犊之情。我们常说,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共产党人也同样有对子女的挚爱,但他们更胸怀着一份大爱,这是一种救世的情怀和信仰。共产党员车耀先被捕入狱后,时常挂念儿女的成长,在其没能完成的《自传》的自序中,告诉子女要“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短短的文字,透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家国情怀,以及一个革命者对子女的殷殷嘱托。共产党员江竹筠,也是我们熟悉的“江姐”,现在的红岩革命纪念馆中保存有她写给谭竹安的七封信,每封都提到对儿子的抚养教育。“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假若不幸的话……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这不仅是江姐对自己的儿子,也是革命者对下一代的要求和希望。
《红岩家书》,书写的是革命烈士对爱人的雎鸠之恋。在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革命年代,书信虽远,却是他们唯一的情感联络。革命者的爱情,感天动地。共产党员张学云狱中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不要在思念中损毁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力量渡到目的地。”这是一封充满革命激情、充满对未来憧憬的情书。张学云先后寄送的28封情书,见证了一对革命夫妻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共产党员钟奇,被抓捕时刚结婚仅仅三个月,他的遗书中写道:“记住!我最后仍是爱你的。还有一宗,你一定要再结婚。”他希望自己的妻子在自己牺牲后,不要活在痛苦的记忆中,要重新组建家庭。革命者愿意天下人都获得幸福,这是一种挚爱之中的至情至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时代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这一封封红岩烈士们的家书,体现出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红岩家书》可以说是一部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好教材。学习党史,阅读《红岩家书》是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