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掌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共同富裕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新时代青年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锤炼政治品格
第011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牢牢掌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共同富裕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
新时代青年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锤炼政治品格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9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共同富裕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

曹为 梁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深刻认识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对于破除西方现代化弊病、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破除西方现代化弊病的重要途径。纵观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模式导致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失衡与精神生活危机。一方面,资本无休止的逐利本性造成了两极分化和物质主义膨胀,使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引发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社会混乱。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始终伴随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在所谓的自由、平等、宪政、人权等虚饰下,金钱自由取代了人的自由,形式平等掩盖了实质不平等。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要克服西方现代化的种种弊端,必须立足本国历史和实际,走自己的路。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路径。共同富裕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两极分化的根本否定。与此同时,共同富裕坚持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不断用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是中国式现代化优越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表征。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起实现共同富裕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宏大战略擘画才能一以贯之,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瞩目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魅力。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载体。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标识。共同富裕在不断“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分好蛋糕”,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又防止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统筹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物质繁荣与精神文明等提供了全新选择。当前,以共同富裕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是提炼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富裕基因,汇聚起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合力。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理想。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因子,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筑牢当代中国共同富裕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必将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史上产生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21TBWT-ZD39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