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重庆先进病理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办公。(摄于2022年6月8日)首席记者 龙帆 见习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
“现今甚至未来20年,职场里吃香的人,一定是‘灰领’。”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大学教授林勇作出这样的判断。
近年来,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灰领”从较严峻的就业市场里“出圈”,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青睐。相较于其他就业人群,“灰领”的“职场曲线”走得稳定趋好。
“灰领”是怎样一个群体?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他们为何如此受青睐?作为产业重镇,重庆如何立足城市本底、突出特色优势,抓好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近日,两江观察围绕“灰领”展开一系列采访调研。
“灰领”的背后是产业升级
何为“灰领”?主要是指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一类群体,强调既有高学历,又具有操作能力,动脑与动手兼备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如今,随着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潮,如智能车间操作员、动漫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编程人员等也被列入“灰领”。
对新型“灰领”的就业环境和前景,林勇很乐观:“灰领”不仅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且具有越来越强的薪资议价能力。他认为现在的“灰领”具有这样几个新特征:
首先是“灰领”有“门槛”,必须具备“学历证书+高等级职业技能资格证”。
其次是职业范畴“拓宽+细化”。以重庆为例,在新能源网联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灰领”不仅包括汽车、电子、机械等技师、工程师,也包括工业软件、数控编程、动作捕捉技术等领域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强调“智能+技能”。随着数字经济风起云涌,网页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游戏制作、数字音乐制作、信息防御等“灰领”岗位,既要有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理论素养,“下场自己干”的实操能力还要非常强。
林勇认为,“灰领”的发展壮大,与一座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密不可分。当前,重庆的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快车道,加快建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渐入佳境,“灰领”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重庆的城市能级提升也有了更强的人才支撑。
“灰领”培养,重庆有先机
两江观察从采访中发现,我市许多职业院校多年前就牢牢盯住“灰领”进行深度布局:
作为制造重镇,去年重庆制造业用工需求就达115万人。紧盯市场需求,近3年全市职业院校新增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现代服务业等658个专业点,专业对接支柱产业率达到86%以上,200余所职业院校已与6000多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在永川西部职教基地,近3年增设智能装备、大数据等专业51个,着力培养“灰领”大军。例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商务等18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接德国企业,培养高端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汽修专业与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开展合作,创新培养汽车行业优质人才;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与达瓦科技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为重庆和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区培养数字媒体创新人才。
巴南也是我市职教大区。位于该区的高职城紧盯新兴“数”“智”经济,签约引进淘宝大学西南学院,计划在两年内培育20个具有产业带属性的直播基地,共同拓展电商直播为主、新零售、C2M为辅的新兴商业人才培训市场;打造华为ICT实训基地,紧跟ICT产业链布局和人才培养标准,预计未来10年将培养近10万名ICT人才……
短短几年,不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已经迈入“灰领”行列,成为各大企业的“香饽饽”——
多年以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就开设了动漫专业,这些年来培养了近700名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有的学生留在川渝从事动画、游戏、视频制作等工作,年薪资水平约为12万—16万元;有不少学生进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企业,年薪资水平普遍在25万—30万元左右。
又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其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原本没有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等课程融入教学中,进一步拓展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不少学生进入东风小康、玖龙纸业、京东方、益海嘉里、华为机器等大企业。
还有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瞄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稀缺性,已培养高端信息安全人才逾千人,学生广泛就业于华为、腾讯等领军企业。
“‘灰领’队伍的发展壮大,不仅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也为一座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林勇说。
在“内育”“外引”上下硬功夫
当然,“灰领”人才的引育绝非朝夕之功。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重庆怎么办?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出台系列政策。近年来,重庆在“十四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实施“双优”“双高”计划,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大力引育高技能人才;更为具象的《“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等相继出台,为高标准推进“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
同时,在产业布局上,引育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重庆聚焦6大战略新兴产业、围绕33条产业链,加快引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软件等领域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例如,重庆提出要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此,不仅是机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控制等先进制造业领域,还有感知系统测试、软件架构、云计算平台等领域的人才需求都极为迫切,稀缺性强的“灰领”就业前景看好。
再如数字经济领域,重庆正全力打造巴渝数字技能品牌,已与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领军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落地数字技能人才开发建设项目152个,投入资金高达7.36亿元。
此外,重庆还在百度智能云(重庆)数字技能人才产业基地、重庆市足下软件职业培训学院等10个企业和院校,试点建立了10个“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确保2022年培养数字技能人才5万名以上。
重庆提出目标: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数字领域技能人才达到20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50万人以上,基本建成“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策源地。
要完成这个目标并不轻松。林勇建议,重庆要在“内育”“外引”上下硬功夫。
——“内育”是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根本。林勇认为,重庆首先要做的是深化职教改革创新。当前,重庆职业院校学生在校生人数达到88万人,其中高职学校43所,在校生42万人。重庆要用好这些资源,重在打通“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职教硕士及以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除部分职校生的“学历焦虑”。
同时,重庆要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技能”竞争力。比如,把握重庆作为“新型学徒制国家试点城市”的契机,用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积极办好或参与诸如“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巴渝工匠杯”技能大赛等赛事,围绕新经济、新产业需求加大职业培训财政倾斜力度,持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优化技能人才的结构和梯队。
——“外引”则要增强城市“吸附力”。林勇认为,重庆关键在于提升城市归属感。除了以产业升级吸引人才,还要继续增强“软实力”,打造宜居宜业之城,展现“近悦远来”的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