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开启贝母产业化种植时代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预警两部门紧急下达4.2亿元支持重庆等地防汛抗旱做好科技支撑“双碳”工作两部门紧急预拨5000万元支持青海大通县山洪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必要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决反对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洽商任何具有主权意涵或官方性质的协议市药监局:推动中药产业全链条发展
第009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青藏高原开启贝母产业化种植时代
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预警
两部门紧急下达4.2亿元支持重庆等地防汛抗旱
做好科技支撑“双碳”工作
两部门紧急预拨5000万元支持青海大通县山洪灾害应急抢险救援
必要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坚决反对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洽商任何具有主权意涵或官方性质的协议
市药监局:推动中药产业全链条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立足“昌都所需、重庆所能”,在海拔3700多米的类乌齐县突破贝母人工种植难题——
青藏高原开启贝母产业化种植时代

本报记者 王亚同 实习生 唐靖岚

  编者按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国家加大支援西藏力度,极大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重庆对口支援西藏昌都。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重庆广大援藏干部奔赴雪域高原,克服高原缺氧等各种困难,把昌都当成第二故乡,倾情倾力开展帮扶,为这里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为深入宣传党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关怀,充分阐释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重要意义,集中反映我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成效,即日起,重庆日报、重庆日报客户端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每年5月至7月,是不少藏区农牧民全家出动挖贝母、虫草的时节,在藏东高原的昌都也是如此。然而,随着采挖力度逐年加大,野生贝母在当地日渐稀少,产业化、规模化种植贝母,不仅成为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选项,也是保护野生资源的题中之义。

  为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9年以来,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立足“昌都所需、重庆所能”,在前期调研和市场分析基础上,依托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的资金、技术支持,在昌都市海拔3700多米的类乌齐县滨达乡率先探索人工试种贝母,成功突破贝母人工培育及试种等多项技术难题,青藏高原就此开启贝母产业化种植时代。

  贝母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类乌齐海拔3200—4500米,拥有广大的高原草地和灌丛,是贝母的适长环境。”重庆市第九批援类工作队领队、类乌齐县委原常务副书记杨青松说,在选择试种品种时,他们结合当地实际和专家意见,选择了品质最好的松贝进行试种。

  2019年筹划,2020年建设,10个标准化钢结构大棚,以及配套建设的防鼠沟、蓄水池、管理房等附属设施,在类乌齐县紫曲河畔滨达乡滨达村落成。两年前记者在这个刚刚投入试种的基地采访时,泥土中的贝母种球才开始在专家和当地村民的合力管护下孕育。

  如今,在这些大棚里面,当地村民已在将一颗颗带着泥土芬芳的贝母轻轻挖出。“以最早种下的1号棚为例,预计收获种球60公斤,种果13500个。”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研究员肖波,两年多来多次前往试种基地进行指导,并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按照5年生标准,预计每年每亩产值可达4万元。”肖波说。

  在重庆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基地已成功进行贝母的种球栽植培育和种子播种育苗试验。现在,基地贝母播种育苗出芽率达87%,三年生至五年生贝母开花率达91%,五年生贝母结果率达95%,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已逐渐掌握贝母种子育苗、种茎栽植、日常管护等技术。

  “突破培育及试种等技术难题,为在高海拔地区人工种植贝母下了一个肯定的结论。”杨青松说,目前,基地采取“党支部+基地+合作社+研究所+农牧民”的方式,辐射带动了62户219人增收。今年,基地又面向周边农户推广种植。农户将贝母植株拿回家中,只需简单管护,第一年便能开花结果、出售种子,第二年可出售种子和种球。

  目前,类乌齐已将贝母人工种植推广纳入全县规划,下一步,将结合辖区乡镇实际,依托重庆援藏力量和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的技术支持,科学、有序推动贝母人工种植,着力提升附加值、打造贝母产业全链条,建设高原贝母种植示范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