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今年,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重庆又全面启动了酸化土壤改良攻关与示范,市财政投入1800万元开展酸化土壤改良示范9万亩。“我们将筹集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酸化土壤的改良范围,确保耕地数量不降低。”市财政局农业处处长李琦介绍。
提质量
每年投数十亿元建高标准农田
对土地分散零碎、质量不高的重庆而言,不仅要保数量,更要提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提高耕地质量的一剂良方。
位于渝东北的开州,地形大体为“六山三丘一分坝”,耕地小而散,生产效率效益低。早在10多年前,开州已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是建设投入不够。”开州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严定灿介绍,投入资金偏低导致建出来的高标准农田存在改田没改路、改路没改田,或是缺少灌排渠基础设施等“短板”。
在重庆不少区县,投入不高已成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瓶颈”。为了补上资金缺口,一些地方开始想办法。
以开州为例,该区采取了“先建后补”的方式,按“自愿申报、自主建设、先建后补”原则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每亩最高可获得1500元补助,以此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好政策吸引了社会资金,今年初重庆五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1000万余元,在南雅镇流转土地7000余亩,其中在乌龙村和新全村的2100亩土地,按“大改小,坡改缓,弯改直”等要求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按照‘先建后补’原则,这2100亩高标准农田将获得315万元的政策补贴。”该公司负责人吴明香介绍。
在全市层面,越来越多的资金也正源源不断地“汇入”。
“常规渠道方面,我们每年安排近25亿元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在此基础上,我们拟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市财政将筹集86亿元改造提升202万亩高标准农田,使每亩高标准农田投入资金达到4240元,逐年建设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
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会产生一些新增耕地,这开辟了新的资金投入渠道。今年5月,依托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线上交易平台,重庆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首次成功交易:永川以每亩75043元,成交新增耕地343亩,交易总额达2574万元。这一反哺机制变新增耕地资源为有效资产,实现高标准农田从“花钱”向“生钱”转变。
去年重庆18个区县启动18万亩“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预计产生新增耕地1.47万亩,将产生约11亿元的新增耕地收益,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增效率
推动农业机械化带来好收成
高标准农田的第一条建设要求是适应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基本要求,但重庆耕地小而散、窄而陡,使农业机械化推广面临不少困难。
如何在“巴掌田”上推广农业机械化?
“主要靠大力研发推广适用农机。”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处长邱宁表示,即充分发挥政策效益,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们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补贴农机购置,对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等21个大类42个小类108个品目的农机予以购置补贴,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去年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市财政局制定了《重庆市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将适宜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及农业产业发展亟需的农机新产品、通过专项鉴定的产品、植保无人飞机购置纳入补贴范围,同时选择先进适用、绿色智能、大中型、复式作业机具不超过10个品目的产品,将其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至35%。
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元贵便是这股金融“活水”的受益者之一。6月29日,在其合作社的标准化农机库棚内,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农机设备。“购买10多万元的拖拉机,可以获得20%—25%的农机购置补贴,算下来一台农机可以省下2万多元。”周元贵介绍,这几年他购买了10余台耕作机、收割机、插秧机,获得的购机补贴超过20万元。正是这样的补贴政策,让他可以从容地购置更多的农机,为更多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另一方面,在财政支持下,市级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在加大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重庆鑫源农机公司是重庆本地最大的农机生产商之一,其负责人丁河明介绍,围绕农作物耕、种、收,他们开发了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装备数十台(套),尤其是近年新研发的半自动履带式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等,解决了土地翻耕后高低不平、农机收割浪费等问题,受到市场欢迎。目前重庆油菜耕种收已筛选出适合的机具;小麦、高粱采取净作模式,可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重庆正努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