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二代”:用镜头“速写”成渝铁路
第006版:驶过70年光阴 从成渝铁路看川渝巨变②
上一版 下一版 
“铁二代”:用镜头“速写”成渝铁路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二代”:用镜头“速写”成渝铁路

本报记者 韩毅

  1993年春运,重庆菜园坝火车站等待购票、乘车的旅客。

  成渝铁路全线进行电气化改造。1994年10月1日,成都至内江段通车剪彩。

  上世纪九十年代成渝铁路线上,重庆客运段餐车上的“卡拉OK”活动为旅客带来欢乐。

  1982年11月,成都工务段道口工在成渝铁路九公里道口值班,迎送通过的列车。

  上世纪80年代,成都机务段前进型6244号机车乘务组乘务员正在值乘。

  1984年6月1日,重庆至北京9/10次列车重庆客运段京快列车乘务员给小朋友过六一儿童节。

  1984年,成都东站货场内正在装运集装箱。

  1983年9月20日,重庆客运段重庆至北京特快列车京快四组乘务员在整理毛巾。

  1995年,电力机车牵引的旅客列车行驶在成渝铁路王二溪石拱桥上。

  “这是当年筑路民工用过的土碗、马灯、铁锤、锄头……”6月28日,在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之际,《西南铁道报》主办的“根在成渝·梦回第一路”主题活动在四川内江举行。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西南铁道报》主任记者曹宁,重返他一生用镜头“速写”的成渝铁路,在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一件件实物展品、珍贵图片及历史资料,让他感慨万千。

  “成渝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更是一座永恒的丰碑!”曹宁称,相比一般人,他对成渝铁路的感情更为特殊。

  曹宁的父亲曹世彬作为成渝铁路工程局职工,早在民国时期就投身到成渝铁路的修建。

  “据我父亲回忆,当时,国民党政府只是零敲碎打地修了一些桥墩和支线,到1949年底四川解放时,成渝铁路仍然寸轨未铺,四川人民的铁路梦只停留在图纸上。”曹宁说,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超级工程”,圆了四川人民“让蜀道不再难”的千年梦,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堪称奇迹。

  曹宁的父亲参与了成渝铁路从无到有的全过程。1975年,曹宁子承父业,进入成都铁路局成都车辆段,后因酷爱摄影,从1982年起进入《西南铁道报》,担任摄影记者,直至退休。

  “可以说,我用一生记录了成渝铁路的巨变。”在曹宁的家里存放着一大柜子照片和胶片。他从柜子中抽出一个个文件袋,轻轻打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犹如编年史,定格成渝铁路的精彩瞬间: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4年,成都至内江段,蒸汽机车首次升级为电力机车,结束了旅客闻着煤烟味乘车的历史。”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真实记录了彼时‘一票难求’的春运场景。照片中,广场上、站台前,全是黑压压的人群,人们对挤上列车充满了渴望。”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上世纪90年代,铁路局为提升服务质量,在列车上举行‘卡拉OK’活动,供旅客在旅途中娱乐……”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经过多次提速,中国迎来“高铁时代”。高铁动车组列车、高铁动车组动卧列车让人们出行更便捷、更舒适。

  近年来,曲线优美的新型动车、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干净舒适的车内环境……大量出现在曹宁的镜头里。

  照片是凝固的瞬间,却能清晰地反映时代的巨变。

  “对比一下就知道,在我的照片里,拥挤的站台变得井然有序,破旧的绿皮车变成了充满科技感的复兴号动车,农民工手中的化肥袋变成了滚轮旅行箱……一切都在变化。”曹宁说。

  本版图片均由曹宁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