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皇华岛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历史价值。”忠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皇华岛拥有自然的洲岛生态系统,是三峡库区江河库塘湿地和岛屿小微湿地的典型代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皇华城是长江三峡重要遗产地,其独特的营城智慧以及结合岛内地形开辟的梯田,体现了宋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艺术审美等方面极具研究价值。
去年,重庆出台《“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0-2025年)》,要求忠县用好用足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对皇华城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统筹考古遗址公园和自然湿地公园要求,统筹岛内与岛外一体化布局功能项目,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引领“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
一座自然湿地公园
皇华岛地势由岛周向内逐渐抬高,形成岛周陡坡、岛中缓丘的地形特征,岛内总体呈现“一圈湿地、一坡密林、一坝良田”的生态格局。岛上原生态老林区是长江三峡片区典型的亚热带阔叶混交林,林相健康丰富,行走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皇华岛同时具备水、陆以及消落带湿地三种生态系统特征,是‘三峡库心’独有的自然洲岛湿地。”忠县湿地保护管理站负责人介绍,皇华岛拥有大面积形态各异的湿地,是以河流湿地、岛屿湿地、库塘、稻田和人工渠系等构成的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岛屿湿地特征显著、形态自然,是我国水库消落带湿地和岛屿湿地的典型代表。”
2015年,忠县对皇华岛消落带开展保护修复工作,逐步构建起乔灌草搭配、颜色丰富多彩的生态屏障。同时,在岛上设置了湿地公园的标志、界碑、界桩等标示物以及科普文化展示牌,新建了科普宣教中心和访客中心,充分展示皇华岛湿地生态特点和自然人文景观。
过去,皇华岛是一个完整的建制村,有近1000名居民,主要以捕鱼为生。三峡移民搬迁后,忠县依托稻田种植湿地植物,建设梯田小微湿地景观,与岛上现有的沟、渠、堰、塘、井、泉、溪等岛屿小微湿地体系形成网络,构成了岛屿生态系统——岛屿小微湿地群。未来,依托全岛独特的小微湿地景观,忠县还将在岛上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引导市民参与湿地生态保护建设。
2016年,皇华岛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现在,岛上拥有植物358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2种;野生动物329种,其中国家和市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
一座考古遗址公园
皇华城是扼守长江的战略要地。公元1277年底,皇华城毁于战火。
除了南宋军事及生产生活设施遗址,岛上目前还有晚清村落遗址、古墓群、摩崖题记、明清石刻等人文景观。从2016年开始,忠县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皇华城考古工作。
“皇华城也有一座叫‘朝天门’的城门。”忠县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考古工作基本厘清了城址沿革变迁、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发掘了形制特别的一号城门、七开间大型房址,以及宋代以后五个阶段连续使用的农田遗迹等一批十分罕见的重要遗存,“多为既往山城考古所未见,在中国宋元时期城址考古中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考古结果显示,皇华城整体保存较好,目前已重点发掘一号城门、马堃亭等9个片区,清理揭露房址、排水沟、墓葬等各类遗迹350余处,出土金、银、铜、铁、骨及陶瓷类文物标本1200余件(套)。
据介绍,相比同类遗产,皇华城还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和价值:一是“四面江滩合,一洲烟树横”的特殊地理环境,是宋元(蒙)山城防御体系中唯一的岛城;二是度宗潜藩的独特历史地位,忠州因之升咸淳府,“一城、一府、一帝”为城址增添了厚重历史底蕴;三是城址较好地保留了宋末以来的原始状况,明清及晚清以来没有大规模破坏重筑,具有高度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四是城址保存了一批规格较高、规模较大、形制特殊的建筑遗存,部分发现可填补宋元(蒙)山城乃至中国城市考古的空白。
2021年,《江浦遗珠——皇华城宋元(蒙)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展》在忠州博物馆开始展出。
“考古为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科学依据。”忠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皇华岛属于《“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协同发展(忠县片区)农文旅产业总体概念性策划纲要》的重要组团,目前编制形成了《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立“一环六区”游赏结构,着力打造城门入口展示区、考古遗址展示区、军事体验区、耕读体验区、衙署展示区、水岸湿地体验区,形成遗址保护与展示、生态保育、风景游览三类分区,“将皇华岛打造成为人文魅力岛、生态示范岛、风景旅游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