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口号是“打倒不开心”一周热点排序这些事解决了老人为何频频成为婚恋诈骗对象这些事还没解决
第007版:民生热线
上一版 下一版 
他们的口号是“打倒不开心”
一周热点排序
这些事解决了
老人为何频频成为婚恋诈骗对象
这些事还没解决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好生活热线·打探

他们的口号是“打倒不开心”
——美好生活热线打探团市委“心·希望工程”“心灵成长社”项目
本报记者 杨铌紫

  孩子们在分享自己在愤怒情绪中身体的感受。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2021年起,重庆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台创新实施“心灵成长社”项目,通过艺术表达、隐喻故事、榜样塑造、心理游戏等形式开展社团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介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走进心灵的疗与愈。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重庆日报美好生活热线记者来到团市委“心·希望工程”“心灵成长社”项目实施的学校,打探活动现场,并对话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

  打探1

  “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愤怒的情绪”

  5月30日,在渝中区解放西路小学,本学期的第五次“心灵成长社”社团活动正在进行,这期的主题是“愤怒三部曲”。正式进入主题前,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李莉华老师先来了一个热身活动——绘本故事分享《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

  “通过绘本故事开场,引导学生了解愤怒情绪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响,以及讨论生活中化解自己的愤怒的方法。”李莉华介绍道。

  紧接着,开始进入正题。首先是“1分钟的愤怒”,孩子们选择一支或多支能代表自己愤怒的颜色笔,在1分钟的时间里,在纸上用力的涂鸦,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作品中,并去感受自己在愤怒情绪中身体的反应。

  记者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虽短,但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涂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这是一个释放情绪的过程。”李莉华说,孩子们会感受到自己愤怒时身体可能会有微微地冒汗,或是很紧张。

  涂鸦完毕后,老师引导孩子们大力地撕碎自己的愤怒作品,一直撕成碎片,进一步宣泄情绪,感受在撕纸的过程中情绪是如何渐渐平复的,直到撕纸动作慢慢停止。

  随后,孩子们再利用这些碎片重新拼贴一幅能让自己感到舒服或平静的作品。

  “我的这幅画叫《微笑的负面情绪守护者》,今天我学会了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要微笑面对”“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它,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愤怒的情绪”“以前我性子特别急,通过绘画和手工能让我沉静下来”……最后,同学们围成一个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起自己的作品和参加社团活动的感受。

  李莉华说,“愤怒三部曲”让孩子们学会了合理释放、转化愤怒,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愤怒情绪,获得用创造性的方法安全地表达、释放自己的愤怒能量,增强自我控制、协调能力。

  打探2

  即兴戏剧开场 打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渝中区东水门小学,针对孩子的天性和特征,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赵姝则用即兴戏剧开场,打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倾听和观察的能力。

  “挑选贴近每期主题的绘本故事,以隐喻的方式重新构建认知,充实自我力量。”赵姝介绍,紧接着的主题活动,通过绘画、手工、音乐、自由舞动等艺术形式释放情绪,呈现内在冲突并进行转化,强调自主性,拓展生命的宽度;最后,同学们轮流表达分享,既是一种经验交流可增强团队凝聚力,也能从这样的情感流动中获得团队力量与支持。

  赵姝告诉记者,在她构建的抱持性的环境中,东水门小学的孩子在一点点地变化:从最初的全然无序到可以有规则地轮流分享,分享的内容也在从单一表浅走向丰富深入,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性在其间流淌。

  “心灵成长社”的口号是“打倒不开心”,每期社团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会一起喊出这句口号。记者在现场也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确是发自内心地、带着快乐和开心在呐喊。

  对话>>>

  “希望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带去更多积极的影响”

  “心灵成长社”项目自实施以来,不仅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各学校的老师也都赞不绝口。李莉华介绍,目前在学校开展的团体活动主要是通过表达性艺术的形式,比如孩子们喜欢的绘画、手工、折纸、手偶等各种媒材的艺术创作,配合隐喻故事、游戏等形式呈现。

  “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当中是放松和投入的,能有效降低防御心理,帮助他们将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内心的困惑、烦恼、压力、情绪、冲突等潜意识的内容,用更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潜意识有机会自然浮现。”李莉华告诉记者,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能看到孩子们真实的呈现和积极的改变,尤其是个别孩子的变化非常大,从原来很在意别人的评价,爱哭、易怒,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到现在面对别人的当面评判与嘲笑,应对方式变得幽默且灵活,不再有很多计较,表达出来的内容也充满了爱与力量。孩子们悄悄的变化,也在鼓励着我们的每一步前进,希望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去更多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深受关注,从日常接触的个案中,李莉华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不恰当的家庭互动关系影响孩子的情绪。例如父母经常争吵、母亲太强势、父母期望过高却忽略孩子实际能力情况的,经常批评和打骂孩子的,这部分孩子普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失控或自伤行为。

  李莉华说,针对这部分家长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互动模式,能有助于减少孩子们的情绪失控及自伤行为。

  二是孩子被忽视,在家庭没有情感支持,在学校人际关系较差,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这部分孩子如果一直压抑情绪无人理解与倾听,容易爆发情绪,做出失控的行为。”李莉华谈到,比如自我评价较低,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认知比较偏激。

  李莉华认为,对这部分孩子需要增加人际支持,如老师帮忙融入班级小团体或家长能有意识地找孩子聊天谈心,这些都能有效降低情绪爆发几率,减少失控行为的发生。

  链接>>>

  以“小杠杆”撬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大格局”

  “心灵成长社”已在6个区试点

  “心灵成长社”是由团市委发起,面向青少年,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项目,每个社团由20-25名学生组成。以每学期8次活动的标准,设计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课程体系,通过团辅活动调适社团学生心理状况,并为实施项目的每个学校培养1名可带社团的老师,促进项目持续向深度推进,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以个体咨询为主,难以利用有限的专家资源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特别是青少年,高昂的咨询费用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给青少年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林森介绍,“心灵成长社”公益项目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艺术表达、隐喻故事、榜样塑造、心理游戏等形式,将心理学技术融入到艺体媒材的应用和创作活动之中,以社团活动的形式面向青少年开展,让心理教育能走在心理治疗之前,使社团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介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走进心灵的疗与愈。

  林森表示,轻松的游戏深受青少年喜爱,学校教师也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凭借该项目去标签化、精准服务、复制性强、与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等特点,实现以心灵成长社“小杠杆”撬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大格局”。

  “心灵成长社”项目是重庆共青团“心·希望工程”创新实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特色项目,并在渝中区、九龙坡区等6个区试点。接下来,重庆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台还将继续探索完善“心灵成长社”项目,让“心灵成长社”与孩子们更贴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