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许多感动的人和事不断涌现。
当时,我在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工作。一天,我和同事们带上小喇叭去李家湾村民组开展宣传防控,发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挂满了萝卜干和儿菜干。李家湾是林地村的一块飞地,有二三十户人家,四面毗邻綦江区扶欢镇。
原来,为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的引导下,乡亲们开展生产自救,将萝卜和儿菜加工成干货,等疫情缓解就拿去市场上卖。在村民梁大凤和刘和会家,她俩戴着口罩,神态自如,洗、切、晒动作娴熟有力。梁大凤是网格员,每天要开展人员排查等防疫工作,以真心和实干赢得了乡亲们的支持。
“一定要将乡亲们积极向上和不等不靠的精气神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和增强团结必胜的信心。”从李家湾回到镇上,我拿出笔记本,将搜集的零星素材整理成一篇简讯,第一时间投给了重庆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没多久,稿件就被刊发。我仔细一看,题目和正文都得到了一番修改,文意更加畅达,时效性和传播力也更强了。
这篇简讯得到了万盛党工委宣传部的肯定,负责外宣工作的同志还指导我下载了重庆日报客户端,上面不但刊载了我市其他地方的新闻,还顺应当时情形,及时开辟了副刊专栏《国风·战疫》。何不将乡亲们的真人真事通过散文笔触记录下来,投给《国风·战疫》呢?于是,我又有了散文创作的冲动。
接下来的几天,我白天忙于防疫事务,晚上回家伏案写作,把在李家湾的见闻感受如回放电影般呈现于笔端,写出散文《飞地李家湾》。很快,《国风·战疫》专栏就刊发了此文。
我帮扶的两户建卡贫困户,在防疫之初,我即上门叮嘱,送去了防疫口罩。后又为其中一户联系买家,先后销售蔬菜上千斤以解燃眉之急。这是我应该做的,却被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后,以《万盛关坝镇干部陈劲 帮助贫困户卖出滞销农产品上千斤》为题,进行了采写并报道。
走上工作岗位的20多年里,坚持阅读重庆日报已成我生活常态。重庆日报就像是一个加油站,从过去的纸质报纸到今天的手机客户端,视野与内容愈加广泛和丰富,让我更感到一股奋进笃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