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旭东 |
一方斗室大约十平方米,正中一张硕大的实木案几,三面墙的书架塞得很满,剩下一面则是落地玻璃。透过玻璃,室内一览无余。五月和煦的光照亮了每个角落,设计师赖旭东正在这光照下等记者。他的面前摆着三两日式茶盏,一壶热茶已经泡好。推门而入,打过招呼,记者跟主人隔着案几相对而坐,这才感到房间着实显得有些局促。
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中国室内设计大赛酒店类一等奖、亚太酒店设计十大领衔人物……赖旭东的光环很多,却一向低调。他似乎特别喜欢黑色,黑框眼镜、黑色衣裤,外表沉默寡言,内心温暖柔软。淡定、平静的气场,让70后的他倍显年轻。
“我虽爱看书,但家里其实没什么藏书了,因为大部分时间待在公司,公司这边书房的书还多一点。”他笑着指了指书架说,“留在公司书房里的,主要是室内设计类的海外原版书,虽然现在翻得少,但也实在舍不得处理掉,毕竟当年是一本本把它们背回来的,那情形可能永远也忘不了。”
《Restaurant Design》(《餐厅设计》)《Social Spaces》(《社会空间》)《Villa Design Collection》(《别墅设计集锦》)……他身后的全开放书架上,一本本精装书紧挨着排在一起,整洁而有序。看上去,那些书确实有些年头了,装帧设计整体偏暗沉,却在静默无声中散发着某种质感。这种质感,与眼前这位著名室内设计师的气质浑然天成。
“我年轻时记忆力非常好,只要是翻过一遍的书,后面做设计时需要查阅相关图片时,我都可以大致指出所需之图在哪本书、哪一页,这让同事们很吃惊。”他不急不缓地说道,似乎透着自豪,“现在知识大爆炸,电子资料方便查找,我也主要转向了电子阅读。但对装帧和版式都极好的纸质书,我还是有执念。”
这份执念,是赖旭东还在书房里留有大量纸质书的理由之一。否则按照他一向追求的简洁、纯粹的设计理念,书房就应该简单、简单、再简单。“我家里的书房就很简单,一个书柜、一个长案、一个沙发,仅此而已。有的人讲究阅读的仪式感,不厌其烦地声称书房应该怎样怎样才算得上好,我总以为,真心想阅读的人,无论如何都会读的。书房多大、藏书多少都没关系,能满足需要就够了。”
“我年轻时崇拜过海明威,记得他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里写道,‘人所需要的只是虚无缥缈和亮光以及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没有感觉到’。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这种观念和我对室内设计的理解有相似之处,基础装修尽量简单,只要线条和色彩协调就可以了。”赖旭东说。
简单并不等于单调。事实上,赖旭东一直强调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设计师的重要性。他说,自己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文学的潜移默化。“我一直觉得文学跟室内设计很有关联,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他的个人风格不太可能在突然间升华、拔高,他的进步,一定跟文学的点滴积累是相通的。”
他认为,自己的想象力和设计灵感,得益于年轻时的阅读经验。“高中时期开始真正地大量读书,其实是所谓的闲书,琼瑶、席慕蓉、梁羽生、古龙,当然还有金庸。金庸是一口气看完的,上大学还买了全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套集齐了。回想起来,那时虽贪玩,但也确实爱读书,文学作品里有对英雄的崇拜、对爱情的向往,文学给了我无穷想象。”
工作之后,赖旭东的阅读变成了以专业为主。“那时西方室内设计发展更好,我就借每年去中国香港、德国、意大利等地进修的机会,拜托当地朋友带我去书店,买了大量原版书回来学习。原版书很重,为了节约运费,我把衣服全部穿身上,尽量为书腾地方。公司每月有1万元左右购书款,一年12万,从2000年开始持续买了十几年。当时重庆很多设计师都来找我们借书,我们的书房简直成了行业共享的专业书库。”
如今,背书的经历已是回忆,曾经辛苦搬运的书,也成了旧时光的纪念品,但阅读本身,已经成了赖旭东不可一日或缺的生活方式。“设计意识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审美改变而进步,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留出两小时进行专业方面的电子阅读,看到好的东西就分享到公司群里大家一起学习,保持学习、保持阅读,才能保持在设计领域的想象力。世界是喧嚣的,每当我在书房独处,泡杯茶,与内心对话,我就对未来充满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