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集中精力办好重庆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川渝合作的事情,努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重庆把握大势、统揽全局,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安排部署。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保障。成渝两地要立足实际、超前谋划、统筹设计、携手构建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唱好人才“双城记”,引导人才创新驱动,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
共商发展,统筹优化顶层设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虽然不断走向纵深,但依然受到思想、制度等方面的掣肘,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不够,需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聚焦部省市三方人社合作战略协议落地,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一要重点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靠前对接,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政策、制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两地要同频、同向、同行。二要杜绝“各打各的算盘”,按照经济发展总体大势,注重政策的顶层设计,打破人才集聚、合理流动和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与障碍,建立成渝人才协同发展联盟,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目标相向、人才政策相通、人才资源共享。三要加强人才流动的统一立法,出台一系列硬核改革措施,不断完善跨区域人才选聘、使用制度,持续优化整合人才工程项目,在各项优惠政策上体现出比较优势,共同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才吸引力以及竞争优势。
共建平台,合力打造人才发展共同体。通过共同打造人才协同发展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务实深化成渝地区双方人才合作,促进两地人才融合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创新发展格局。一要把西部科学城建成全国重要人才聚集地。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扩大增量,加快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共建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发展平台;探索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发展机制,加强省部共建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二要把重大活动打造成更优更强的人才品牌。加快创新人才集聚,联办共办“海科会”“重庆英才大会”“两院院士行”“高校活动周”等重大品牌活动,联合开展招才引智,共享海外引才工作站点,精准发现、靶向引进一批能够带动新兴学科、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端产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三要打造成渝人才互通的云端服务。重点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智能化手段为成渝两地人才提供“云服务”,共同打造成渝人才“云平台”,推动从“引人”向“引智”人才战略转型,开辟成渝两地人才遴选的“远程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不见面合作方式。
共享资源,实现优质资源互通。深化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质资源互动,促进两地人才资源共享,协同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一要共用共享科技、教育、产业等优势资源,深化成渝两地多层次人才交流合作,组建多元化人才发展联盟,合力推进高竹新区等重点毗邻区域融通,共同培植人才成长“沃土”。二要联合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三要同频思考推进各类人才分类评价标准融合统一,深化推进成渝地区人才互认,营造有利于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打造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四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人才走出去,参与协同合作。引导人才“带任务”流动,促进人才培育与人才流动相得益彰,重点加强成渝“人才+项目”资源对接,支持与鼓励成渝两地开展人才“结对联姻”、借脑创新、融合发展。
共创品质,聚力打造人才服务标杆。注重为广大人才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保障人才的切身利益,推动成渝人才协同发展服务走深走心走实。一方面,要完善成渝两地人才落户奖励、财政补贴、房租减免等配套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及技术人才等在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保障,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科技金融研发企业入驻,建设“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科技金融街,完善两地互认互贷和绿色通道机制。另一方面,要探索推出高层次人才“人才贷”服务,为成渝两地高层次人才提供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和机场、火车站要客通道等其他增值服务。对紧缺型高端人才,可配备服务专员,及时办理人才服务证,提供户籍、居留许可签证、医疗等个性化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协助解决配偶(子女)就业。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