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不断提速,数字乡村创新建设模式遍地开花,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多方参与的市场主体正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当前做好“三农”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数字乡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县域。我市以垫江县、大足区、渝北区、荣昌区和巴南区为代表的“一县四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荣昌畜牧养殖监管数字化和大足智慧养老入选《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典型案例,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全国样本”,为各地推进和实施乡村数字化贡献了“重庆智慧”。同时,考虑到大量基础性、共性工作应在更高层面统筹开展,我市还鼓励各地立足综合治理,探索乡村重要产业要素的数字化,实施“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信息一张图、管理一条链、监管一张网,为农业发展、基层治理和服务注入“智慧基因”,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目前,我市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农村地区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基础建设有待强化、数据应用价值有待提升、人才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艰巨任务,要进一步发挥地区优势,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投入与探索,持续加强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走出一条真正有重庆特点、有广阔市场的“数字化+乡村”的发展模式。
做好基础建设与服务村民相结合。乡村要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重庆农村区域数字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信息普遍服务项目建设,解决偏远山区居民通信需求和网络覆盖,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修好农村“信息高速公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满足农村区域用户和农业生产5G业务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民生需求,按照需求进行定制性开发,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保障全过程的数字化升级;推进“互联网+党建”,打通宣传服务群众的瓶颈,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便民服务”等重点民生工作的开展,以数字技术持续赋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模式创新、生产方式升级、生活方式改善,不断拓展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好城乡统筹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也需要精准施策、重点突破。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互联网时代,不仅要让乡村路、高速路畅通起来,也要让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跑起来。要重点探索“智慧农业”“智慧果园”“智慧养老”“数字苗木”“数字养殖”等特色产业,让“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共品牌的招牌更亮、名头更响、优势更优。要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新机遇,根据“一区两群”片区特征、典型的山地农业特征,探索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乡村网络文化,促进协同发展。
做好示范引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充分发挥重庆荣昌和大足“全国样本”的引领作用,让“重庆智慧”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更有力量、更有水平。要对农村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重点转型,深化创新应用5G,提高数字化公共服务的“智慧化、一体化、协同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要根据各片区乡村发展实际,依托自身的地理位置特性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加强数字化融合发展。要以每年召开的智博会为契机,加速最新应用场景向农村倾斜,引导各区县同自身发展模式充分结合,通过深入沟通调研,培植典型案例,打造示范引领,真正惠及农业发展。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引入更多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云平台”成为“新农具”、让“大数据”成为“新农资”、让“互联网”成为“新农场”、让“慢直播”成为“新农活”。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治理、数字农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建设,加强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协同、多渠道感知、多元服务主体共存、多类模式融合的探索。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重庆日报基层理论调研基地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