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作出总体安排部署。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驱动、智治支撑五个方面着力。
以政治引领树牢风向标。网络空间既是文化空间,又是政治空间,更是舆论斗争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通过推动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党在网络空间的领导水平;通过把导向、管阵地、防风险、强队伍,把党的领导全面贯穿在网络文明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引领网络空间参与各方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始终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围绕“两个巩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网络空间理论武装工作。通过重点理论网站、公众账号、客户端等融媒体建设,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现象级”传播产品打造等多维手段,在网络空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网络阵地,以共同的信仰、信念、信心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
以法治保障织密防护网。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发挥法治的重要保障作用,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确保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法治就覆盖到哪里。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有力有效的监管治理,构筑网络空间“高压线”、织牢网络文明“防护网”。随着《网络安全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清朗”“净网”等系列专项行动的推进,我国网络空间生态总体向好,但距离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针对网络空间存在的不文明和违法犯罪行为,要与时俱进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深化网络直播、公众账号、论坛社区等领域不文明问题治理,遏制网络不文明现象产生和不文明行为传播,为网络文明建设筑牢绿色屏障。
以德治教化凝聚正能量。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凝聚网络空间正能量,离不开德治教化的重要作用。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着力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在网上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和“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网民正确认识党和国家所经历的波澜壮阔历程、取得的惊天动地成就、凝聚的磅礴精神伟力和肩负的伟大复兴使命,以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价值团结凝聚网络空间。要着力激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开展系列网络文化品牌创建,打造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剧、网络音视频等网络文化精品,丰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以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发挥榜样力量,加强网上道德示范引领,广泛开展劳动模范、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典型案例和事迹的宣传,广泛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以崇德向善的美德感染网络空间。
以自治驱动夯实主心骨。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上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基础。营造天清气朗的网络文化环境,需要互联网企业、网络从业人员以及广大网民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同心协力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和传播规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伦理和行为规则,提升社会整体网络文明素养。互联网行业要加强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出台符合自身实际的网络文明准则,完善内部诚信规范与机制,把网络文明建设要求融入行业管理规范,营造依法办网、诚信用网的良好氛围。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应主动学习正确用网知识,提升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和网络文明素养,做到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文明上网,同心同德营造良好网络文明生态。
以智治支撑提升硬本领。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过硬的技术支持。互联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迭代,各种分享类、社群类以及社交类媒体应用层出不穷,多元社会思潮在网络上集聚碰撞,互联网技术既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又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要坚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的理念,全面提升技术管网治网能力和引导网络舆论的水平。要着力推动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治理实践、网络文明建设和道德评估制度等方面,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电子取证等新技术的规范管理,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新技术,努力让绿色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新风吹得更远、吹得更广、吹得更深入。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本文为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