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庆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循环畅通用法治助力乡村振兴坚持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着力提升新时代青年网络素养以“五治”融合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
第023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重庆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循环畅通
用法治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
着力提升新时代青年网络素养
以“五治”融合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0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观察

用法治助力乡村振兴

张毅

  不久前召开的全市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强调,着力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规范文明执法,公正高效司法,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要不断完善农村法律体系、提升乡村执法能力、增强村民用法意识,推动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稳定健康发展。

  完善农村法律体系,让乡村振兴基础更牢。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保障乡村振兴目标如期实现的前提。要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因时制宜完善农业农村法律规范体系。结合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保障重点人群权益等领域,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法律力量、认知法律尊严、增强法律信仰。要因地制宜探索村民自治法规体系。充分重视乡村法治建设中的非制度因素,结合乡村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村规民约,促进地方性法规与其良性互动,指导修订村规民约,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完善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提升乡村执法能力,让乡村振兴环境更优。严格执法是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要依托规范文明执法,全力保障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乡村振兴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打造一支专业执法队伍。探索整合农业、林业、公安等部门力量和资源,建立农村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乡镇层级延伸下沉;提高基层执法人员准入门槛,加强基层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养。要开展系列执法行动。加大乡村微腐败整治力度,将巡察触角延伸至村级,从严整治惠农补贴、土地征收、集体经济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厉打击乡村黑恶势力、农村非法集资等各类农村犯罪活动,保障基层社会稳定。要实现全面执法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推进乡村电子政务建设,畅通信访举报等群众监督渠道,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强化村民用法意识,让乡村振兴动力更强。村民是乡村法治化建设的主体,要增强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主体意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法治建设全过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等向乡村延伸,在乡村形成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法治大院、法治家庭等示范创建,打造乡村法治文化墙、法治步道、法治长廊等系列法治文化阵地;发动法律服务志愿者、公职律师、人民调解员等群体,健全“普法讲师团”“家庭教育讲师团”等普法队伍;创新线上直播、线下展演等村民接受度较高的宣传形式,按受众群体和地区差异分类开展精准普法。要完善法律服务供给。推广“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为农村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处理涉法事务提供专业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健全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协同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劳动争议等问题,为乡村振兴创造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

  (作者系武隆区白马镇党委副书记、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