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庆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循环畅通用法治助力乡村振兴坚持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着力提升新时代青年网络素养以“五治”融合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
第023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重庆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循环畅通
用法治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
着力提升新时代青年网络素养
以“五治”融合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0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沿视角

坚持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

金华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需要合理引导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好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所谓内生式乡村振兴是指以村庄内的资源、技术、产业、文化等为基础,以村庄内的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模式。坚持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要加快促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等,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凝心聚力、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内生式乡村振兴凝心聚力。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一要避免村级党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的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现象,切实发挥村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着力实现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二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要扩大基层协商民主,推进村务公开,畅通党员、群众参与村庄事务以及监督村庄发展的渠道,激发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决策的积极性,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内生式乡村振兴激发活力。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说,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农民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一要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村民自治作用,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认真总结推广农民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共同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二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引路人、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探索新做法的探路人、带领一方群众有效治理乡村的带头人。三要结合国情村情,准确把握培育家庭农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培育出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内生式乡村振兴增添动力。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和支撑点。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强大了,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农村的有效治理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一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明晰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合理设置和管理股权,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加快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立法。二要分类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积极开发、分类发展,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村集体直营、承包、租赁、参股、税收分成、资产置换等形式,不断积累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集体资产的利用率。三要提升经营者的管理能力。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选好带头人。加大培训力度,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和选拔机制,引导有经验的种养大户、有能力的农技人员、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和致富能手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为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集聚乡村发展各类人才,为内生式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把吸引人才放在振兴乡村的首要位置。一要营造发展环境。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住房、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二要出台激励政策。加强乡村人才振兴投入保障,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税收、土地、补贴、扶助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有赚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