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刑前给党的信
据说将押往南京,也许凶多吉少!决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老宋处尚留有一万元,望兄等分用。心绪尚宁,望你们保重奋斗。
读信人谢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无钱为母亲买棺材,奉资万元做党费。重读这封遗信,更加深了我对罗世文烈士的敬意。
“决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1946年8月18日,歌乐山渣滓洞监狱内,面对前来督促自己“前往”南京的狱警,监狱内的男子立刻从一本俄文书上撕下一页,写下一段文字。
这名男子就是重庆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罗世文。
“每当看到这页俄文书的扉页,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罗世文烈士写下这封书信时的情景,内心充满了感动。”7月24日,在歌乐山“高扬旗帜济苍生——罗世文、车耀先事迹展”现场,指着橱窗内的俄文书扉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对记者说。
留下一万元作为最后的党费
1940年3月14日,由军统特务头目康泽等人策划的成都“抢米事件”爆发,导致整个四川省的革命活动陷入低潮。作为当时四川地区的革命领导人,罗世文于3月18日被捕,辗转关押于重庆望龙门、贵州息烽、重庆渣滓洞等监狱。
“从1940年3月被捕,到1946年被秘密杀害。在此期间,作为一位革命者,罗世文从未放弃自己的立场。”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说。
在监狱里,罗世文不仅秘密给同监房的同志们讲述国际国内形势,还曾在监狱创办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在息烽监狱之时,他与车耀先、韩子栋、许晓轩等同志一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以团结和领导革命同志开展斗争。
在这封遗信中,罗世文也对自己的后事进行了妥善安排。信中所说的老宋指的就是“小萝卜头”的父亲宋绮云,而其中所写的一万元则是罗世文多年的积蓄,也是他最后一次上缴的党费。整封遗信虽只有寥寥数语,却展现出一位革命者的人生态度和革命信念。
立足本职工作,传承烈士精神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曾多次前往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歌乐山松林坡遗址群等地,还有幸见过《罗世文传》的作者之一郭久麟,听他分享了不少罗世文烈士的事迹。”谢兰说,在这些事迹中,最让她感动的就是罗世文烈士在临刑前道出的遗憾。
“郭久麟在撰写《罗世文传》时,曾经采访过罗世文的妻子王南墅。王南墅告诉郭久麟,罗世文是一名孝子,但由于革命工作繁忙,他很少回家看望母亲。由于长期见不到儿子,他母亲就经常对着门口的大路叫,‘自元(罗世文小名),你还不回来呀!’哭了又叫,叫了又哭。”
即便如此,罗世文依然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甚至在写下遗信时,也把自己辛苦攒下的一万元捐出。唯有当临刑之前,特务问他有什么遗憾时,他才说自己唯一的遗憾,是未能给母亲买一副棺材。
“无钱为母亲买棺材,奉资万元做党费。了解了这段事迹后,再度重读这封遗信,更加深了我对罗世文烈士的敬意。”谢兰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今后,她除了会利用工作机会,给身边的群众讲述罗世文等革命先烈的事迹之外,还将传承烈士的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本职工作,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敬民亲民、爱民惠民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