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几句(节选)
儿女辈不可不知也。故特将一生之经过写出,以为儿辈将来不时之参考。使知余:出身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已足矣。夫复何恨哉?!
读信人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短短200余字,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家国情怀。
“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7月15日,当读完车耀先烈士在狱中写给家人的《先说几句》后,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红岩家书》编著者之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脸上露出激动的神情。
“这封家书我其实已经读过很多次,有些话甚至都倒背如流。即便如此,每次我读完这封家书,内心仍然很激动。”厉华说,“短短200余字,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家国情怀,和一个革命者对子女的殷殷嘱托。”
借写读后感之机写下家书
1940年,车耀先因“抢米事件”在成都被捕,先是被押解到重庆,之后又被转移到贵州息烽监狱。
“也就是在息烽监狱内,国民党特务给每个‘犯人’发了一套《曾文正公家书》,要求他们每天必读,而且要写心得。”厉华说,车耀先知道自己能否出狱难以预料,妻儿一别不知何时再能团聚,于是乘此机会想给儿女们留点什么,让他们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车耀先便以要写《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为由,向特务要来纸笔,写起了自传,前文提到的《先说几句》正是这部自传的序言。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车耀先没能写完这部自传,但这篇序言却被幸运地留了下来,它是一个父亲留给子女的希望与寄语。”厉华说,更令人欣慰的是,车耀先的子女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6个子女都严格遵循父亲的教诲长大。成年后的他们,有的当了工程师,有的成为普通工人。
为后人留下为人处世的朴素理念
厉华说,车耀先写到的“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是其躬身践行一生的真实写照。
出身贫寒的车耀先在1929年加入共产党前,曾在川军中担任士兵、司务长、连长、团长等职,并参加过北伐战争。
“曲折的人生经历,让车耀先深感青年人选择人生道路的不易。在成为革命者后,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相当重视子女的教育。”厉华说。
“车耀先的子女曾告诉我,父亲经常对他们说,‘你们不单要读书,还要学会劳动。不然的话,读了初中右手断了,读了高中左手断了,读了大学就成了全身残废的人。’这句话让他们记忆犹新。”厉华说,车耀先在家书中所倡导的“谦”“俭”“劳”品质,成为车家后人为人处世的朴素理念。
激励青少年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从1985年参加工作,到2017年办理退休,32年间我一直在不断地搜集、挖掘、整理、研究红岩历史及史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革命先烈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厉华说,特别在此次编著《红岩家书》的过程中,他更是感受到这些家书作为红岩英烈革命精神传承的真实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厉华说,通过阅读《先说几句》,他不仅感受到车耀先烈士高尚的家国情怀,更意识到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家人,立家规、树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
“这些红岩家书无疑是党史学习教育非常生动、接地气的地方教材,将激励青少年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厉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