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马槽是故乡纪录片回归电影本性生活快进键烟雨曹家沟远古与现代的深情呼应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山后马槽是故乡
纪录片回归电影本性
生活快进键
烟雨曹家沟
远古与现代的深情呼应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雨曹家沟

舒玲敏

  细雨中,站在远处凝目望去,曹家沟隐在缥缈的云岚里,从两山之中露出一角屋脊檐和小青瓦。云岚冉冉升腾、流动,木屋角和青瓦脊凝然不动。

  白云深处真的有人家。

  进曹家沟的小路旁,一座小巧精致的圆拱形青石桥,静静地跨在小溪上。

  这是一条时光久远的茶马古道。解放前,这条古道从官庄的龙骨滩穿过,经棉花坡三百步上山,上山十五里,下山十里,过妙泉、芭蕉水、玉屏、溪口、江口到达酉阳龙潭,是秀山通至酉阳的官马大道。

  很长一段时间,这条道上,连绵不绝地响着铜铃声、马蹄声、脚步声、吆喝声,商贾、马帮络绎不绝。马帮汉子们的汗水滴落于尘土,土家花灯调子《黄杨扁担》就从汉子们粗犷的嗓音中飘逸出来,沿途洒落: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么姐哥呀哈里呀

  挑一挑白米下柳州呀姐呀姐呀

  下柳州呀么哥呀哈里呀……

  唱花灯的人从桥上走了,唱花灯的人从桥上又回来了。

  青石桥迎来一批批人,又将一批批人送走,却唯将曹家沟留在这深山之中。

  曹家沟背依高山。依山势而建的木屋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洒落整个山弯。雾气缭绕着茂林修竹,寨子安安静静,远远传来鸡鸣狗吠之声。

  寨子中间那幢老屋,色泽泛着霜染似的苍白色,站在它面前,就像站在时光的面前。

  屋子的主人是一位飘着白须的老人。他身着蓝布斜排扣对襟衣裳,头包青丝帕,坐在屋檐下,抽着旱烟。他静静打量突兀闯进视线的人,眼睛里浮着浓浓的热情和笑意。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先让到屋里坐。一把小木椅子,安放着走累的身躯。

  灶房里的火塘里,树瘩篼发出温暖的火光,小土罐里是“咕噜咕嘟”响着的热开水。

  水,是取自后山高崖上飞流而下的山泉水。

  茶,是屋后栽种的,被云雾常年萦绕的明前茶,一口入喉,带着清香和烟雨。

  火塘的炕上,挂着几块腊肉,在烟熏火燎中,早成一团黑色。两滴腊油晶莹剔透,悬于末端,将滴未滴。

  对于祖上留下来的老屋,老人露出自豪的神色——都四百多年了呢!

  全金丝楠木料子,就连柱子都是金丝楠木做的呢!

  老人用一种浅浅的淳厚声线,开始了对木屋深情的叙述。

  倾听老人的叙述,像拾取山间滴落的玉珠子,串一串,晶莹透亮;品一品,像一盏云雾明前茶,回味悠长绵远。

  屋外的雨,越下越大,沙沙的雨声中,一串叮铃铃的铜铃声闯进院子,两个村民赶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羊羔从院前走过,羊羔发出咩咩的叫声。老人扬声招呼:今天回来得早一些呢。答:雨下大了,小羊在山上呆不住。

  那你伯娘们回来了没?

  在后面。

  一问一答间,人和羊已经走远。老人解释说,老五兄弟俩今年没出去打工了,见大家都在搞农业,他们就搞养殖业,刚买回来50只小羊羔,打算明年发展到100只。

  正说着,门外传来叽叽喳喳的说笑声,一群戴着斗笠、扛着锄头的妇女走进院子,胶靴上糊满厚厚的黄泥,脸上笑容灿然。为首的婆婆邀请大家进屋坐坐,妇女们推辞着各自往家走。寂静的寨子,因了这群人的出现而热闹。

  有客人呢。婆婆走进屋来,眼睛含笑。又叫道:老头子,客人茶水没了,也不知道加。

  看到雨大了,就往家赶嘛,非要淋湿。老人带着微微的嗔怪。又对我们说:这是我老伴。村里搞的油茶产业,上山栽树,80块钱一天。叫她别去别去,非要去。

  婆婆笑道:你以为我像你,每个月有养老金领就不思进取。我这一个月也有两千多呢!

  那也要天天有活做才有钱啊!老人故意犟嘴。

  有的是活做。刚才秋老板说了,还要搞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忙都忙不过来。

  不知不觉间,陷入一种幸福的气氛里。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青瓦、木屋、火坑、茶汤,陪着老伴,白首相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