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女导演徐蓓新作《九零后》近期全国公映,这是首部登上大银幕反映西南联大题材的纪录电影,被称为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姊妹篇——后者在央视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4分。
一个导演为何在同一个题材上深耕,继一部重量级的电视纪录片之后,又做出一部109分钟的纪录电影?
电影院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空间环境,除了银幕大、音响好,没有弹幕等干扰,便于安静地欣赏外,更有沉浸感。徐蓓自己是这样界定的:体现出创作者对作品呈现方式的一种别样追求,也是纪录片电影本性的一种回归。
纪录电影文献价值的另一层意义,就是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纵观徐蓓近年来的创作履历,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后方》,到重庆母城题材的《城门几丈高》,再到《西南联大》《九零后》,师从著名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的徐蓓,对历史题材的热衷与创作并非一日之功。她的这些作品创作焦点都是人类学视野之下,站在一个民族或地域文明的高度,对历史题材中人文价值的传承,特别是对文化培养与教育延续尤为关注,充满了艺术工作者的拳拳之心。
《九零后》的核心关切正是中华民族在战争苦难中,用坚强和热血坚持办学,延续民族文脉,西南联大三校合办无法复制的传奇故事,当代的电影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记录下来,影像的存档可以让多年之后的人们,可听可见地触摸历史。这就是纪录片文献价值的特殊魅力,是那些虚构故事大片无法媲美的。
《九零后》跳出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反以人物个体的讲述为主,以更为自由和丰富的叙事手法,更为高级的电影结构,更多细节的呈现与沉浸感的营造,使得这部纪录电影有了独特的影片风格和诗意表达。这部纪录电影成功地做到了,让我们可以跟随那群“90后”、百岁老人重返西南联大,重逢人生的青春年华,从他们的过往身影与行动中,领悟年轻一辈应该如何为时代担当。
只是,作为一部进入院线的纪录电影,勇气可嘉的《九零后》多少显得势单力薄了些。在一个以商业价值为坐标的院线运作体系里,像《九零后》这样的电影首日排片全国只有1%,注定是吃亏的。尽管如此,作为一部纪录片,《九零后》的票房表现已经不俗。并且,其整个运作对于重庆本土电影、本土创作团队具有相当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那就是:如果要进入电影院线的商业发行网络,一部电影作品需要更为全面的团队支撑,遵从电影业态的全流程,在策划、创制与发行等方面做出相关应对。作品的艺术创作属于前端,真正难的是后端,即如何与观众建立联系,让观众走进影院,看到一部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