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是两种思维的博弈,也是比尔·盖茨推荐给全美大学生的图书。
什么才是事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大都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世界。虽然你可能觉得自己比较理性,但是有很多时候都被感性操控着。书中列举了大量事例来说明感性与理性的思维博弈。
从我们的感官来说,天然就会出现感性认知的偏差。作者汉斯·罗斯林是一位医生,他常常游历于世界各个国家。医生的身份让他深刻感受到,人类天然会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偏差。
比如,“近大远小”是我们常见的一种错觉。我们都知道“远”的事物它会“小”,这种“小”并不是眼睛产生的错误,而是我们的大脑在视觉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误差的感觉。所以,人不感性很难。
我们的判断多源于自我经验的累积,这种积累本身没有对错,但是这种积累会形成很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在某些时候分不清是“真相”还是“偏见”。
这种“偏见”的产生,还因为我们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作为一位老师,本应该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但实际上我也常常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有一次,我们班的墙上多了几个脚印,几个孩子来举报说是小张弄上去的。我当时生气急了,把小张叫过来一顿批评。可是事后通过监控发现“真凶”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先入为主了。我认为小张很调皮,又有人举报,就一定就是他。这里既有先入为主的因素,我还被自己生气的情绪所影响。
如果我们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理性思考,就可以让自己免于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个朋友想开一家茶馆,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于是他就想这个茶馆怎么装修,要用什么材料。茶馆装修出来非常漂亮,可开业了,他才发现没有什么客户到来。这个朋友只顾着感觉怎样好,却忽视了选址的人流量、客户的消费能力这些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以自己的情感为判断的案例。而专业人士会利用理性思维、数据分析来辅助自己做决策,从而真正做到从事实出发。
我们虽然难免陷入感性的思维系统,但看完这本书,相信你在实际生活中会有所启发,能通过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帮助我们看清世界,也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