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克由:留名而死亦无可恨平静如水的叙述魅力百封家书生动展现先辈抗战记忆用理性思维做决策
第016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喻克由:留名而死亦无可恨
平静如水的叙述魅力
百封家书生动展现先辈抗战记忆
用理性思维做决策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封家书生动展现先辈抗战记忆

本报记者 赵迎昭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

  在重庆“百本好书送你读”活动送读图书《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以下简称《抗战家书》)中,抗战先辈书写的近100封家书穿越历史硝烟,仍令人动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什么?此书的感人之处又是什么?6月1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抗战家书》策划编辑黄海飞。

  在闲聊时发现“宝藏”

  打捞抗战家书承载的历史记忆

  “策划《抗战家书》,是我至今编辑生涯里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谈起策划这本书的初衷,黄海飞的思绪回到了2014年。

  2014年清明节前夕,黄海飞在坐火车去江西出差的路上,闲聊时结识了老乡戴先生。从戴口中,黄海飞得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有一个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即如今的家书博物馆),收藏了数万封家书。

  黄海飞敏锐地意识到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是一个“宝藏”。于是,他拜访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

  “在研究中心书架上,我看到一本2007年出版的《抗战家书》,张丁老师是这本书的主编。”黄海飞说,联想到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这个重要年头根据最新史料重新编著一本《抗战家书》,是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务实举措。这一选题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徐莉、人文分社社长潘宇的肯定和支持。黄海飞和张丁等人密切配合,经过近一年编辑整理,将《抗战家书》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篇章,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这些家书的原件,部分收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私人书信会有更为鲜活、生动的表达,展现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读者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黄海飞介绍,翻开这部图文并茂的书信集,读者不仅可以读到书信原文、背后故事,还能看到书信影印件和相关图片,仿佛置身于70多年前的炮火硝烟中,目睹平民百姓的颠沛流离、恋人的千里相思、至亲的生离死别。

  战地家书字字千钧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

  本书上篇,收录的是抗战前线将士们的战地家书。一篇篇诞生在战火硝烟中的文字,既铁骨铮铮,又温柔细腻。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黄海飞告诉记者,这封家书是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夕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高级将领的家书代表之作,“运筹帷幄的将军,也有心思细腻的一面。”

  1942年7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了刘志兰撰写的《为了永恒的记忆——写给权》一文,文中写道:“虽几次传来你遇难的消息,但我不愿去相信……或许是重伤的归来,不管带着怎样残缺的肢体,我将尽全力看护你,以你的残缺为光荣……在任何困难之下,咬着牙齿渡过去。有一点失望和动摇都不配做你的妻子……”

  左权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陨落时仅37岁。他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撰写和翻译了大量军事理论文章和著作,但很少谈及自己。所幸他为后人留下了一摞鲜活生动的家书,使我们有机会了解这位情感细腻的威风男儿。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这是1940年5月1日,张自忠将军写给将士的信,句句肺腑,字字千钧。

  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身负七处重伤,壮烈殉国。将军灵柩运抵重庆后,葬于北碚雨台山麓。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余人隆重举行张自忠将军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如今,位于重庆北碚的张自忠烈士陵园已被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民族英雄。

  青少年抗战决心动人心弦

  “用孩子们所能出的力量,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本书下篇,收录了各阶层民众与抗战有关的家书。记者注意到,其中不少和重庆相关。

  “我们要用孩子们所能出的力量,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来纪念死于魔口下的四位哥姐们!” 1939年1月,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孩子剧团”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抗战大后方重庆。1941年,孩子剧团得知“抗宣二队”四位哥姐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牺牲,于是给二队队长何惧、副队长谢鼐写信,表达了孩子剧团向“抗宣二队”英勇牺牲的同志的哀悼和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不畏残酷、抗战到底的决心。

  感人之处还有很多。“然而儿不愿作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这是一位名叫韩雅兰的女青年,1937年4月18日写给父母的家书。她家庭条件优越,名校毕业,却背着父母偷偷跑到延安上了抗大。在延安,她写下此信,以求父母谅解。

  黄海飞说,民族危亡时刻,全中国人民,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青少年,同仇敌忾,一致抗日。从这两封信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青少年抗日的决心和意志毫不逊色于成人。

  面对这些彰显信仰力量和理想光芒的文字,已故著名作家苏叔阳曾表示,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我们的感情也会得到升华,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这些家书面前受到精神的洗礼。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