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局外人》有些偶然,它本不在我的书单里。我是在“多抓鱼”二手图书网店买老版本的余秋雨书时,为凑足免运费的80元数额才买下了这本书。
在收到这本书后,我便开始了阅读——这本书小呀,开本小,且薄,小说只有128页,译者柳鸣九的论文25页,出版者加了7页的空白(还没见过有这么多空白页的书),仍然还是有些薄。
《我们仨》薄,也还有160来页;当然,还有更薄的巨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只有80多页。
我对薄的书,总是情有独钟,《给四十岁的崭新开始》也是只有两百多页的口袋书。薄的书容易把控吧,很快就看完了,看不明白的,还可以反复看。
当然,喜欢短,或许不仅是我个人的阅读癖好,唐诗呀宋词呀,也是短的,皇皇巨著的《道德经》也只有5000余言。
《局外人》讲述的是一个“我”的故事。
“我”,默尔索,30来岁,一个海滨小城里一个小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因收入微薄雇不起人照顾妈妈,便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妈妈去世了,收到电报的“我”辗转80多公里去养老院,给妈妈守灵、送葬。此后,“我”参与了邻居雷蒙的报复行动,枪击了刺伤雷蒙的阿拉伯人,平静如常的生活便戛然而止——被捕入狱,预审、庭审,被宣判死刑,呆在监狱里回忆、反思。
对入狱前自由生活的叙述,和入狱后的禁锢境遇的描述,小说的篇幅各占一半。
当然,小说的重心在后半部分。通过证人出场,小说对默尔索平静如水的生活进行反刍;通过预审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指导神甫与默尔索的对话,通过默尔索在监狱里不停地反思,读者进一步多维度地认识到这种个体意识与当时社会大众观念的冲突。
尤其是默尔索在监狱里的反思摄人心魄,令我感到震撼:被禁锢后“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的无奈;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细数”家里物品度日的无聊;被禁言而产生“到底谁才是被告”的困惑;被判处死刑无法再过“那种我可以回忆现在这种生活的生活”的绝望;上诉无门设想逃脱的无望……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默尔索杀了人,就应该被判处极刑。但是,在当时法国法律里,他可能不一定就会被处以死刑。如果他是一个世人认为的孝顺人,把妈妈留在身边一起吃苦,妈妈去世之后该哭的时候哭,该节哀的时候就呆在家里;如果他在枪杀阿拉伯人之后,有后悔之心;如果他按照律师的提示说连续开了五枪——连续开五枪可能会被认定是精神失常,停顿几秒再开四枪就被认为神智清醒状态的主动作为,他就可能活下来,“只需坐几年牢或者服几年苦役即可完事。”但是,有了这些如果,默尔索就不是默尔索了,就不是局外人而是芸芸众生了。
小说选择了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不那么冤屈的案件,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就是要让读者集中精力关注小说家要表达的核心——当时社会的荒谬和个体对社会的无力。
《局外人》通篇就像默尔索平淡的生活一样,平静如水,没有迭起的高潮。
默尔索的生活,也包括了普罗大众的生活,“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有的风暴都将归于日常。惊心动魄事件所经历的时间长度与其他场景所经历的时间长度是等长的。
小说还原了这种日常。这部被称为改变了现代文学史叙述方式的小说,改变了典型人物在典型的场景中完成塑造的方式。
邻居老头沙拉马诺与他的癞皮狗;在塞莱斯特餐馆里偶然遇见的穿着夹克的怪怪的小个子女人;在监狱里与女友玛丽会面时,旁边那个从始至终都一动不动,与来看望他的妈妈不说一句话的年轻犯人……这些人物若有若无,但正是这些若有若无的人物,构成了默尔索的日常生活。
小说家或许就是要用朴实朴素的手法展示怕用惊心动魄的情节、花里胡哨的技巧夺取了读者的注意力。这平静如水的叙述背后,带给读者的是深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