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承涪陵榨菜文化,体验榨菜生产过程 |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南沱镇中心小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愿景,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让劳动教育成为孩子全面成长的助推器。
家校协同
共促劳动教育落地
一到周末,便化身“小厨神”。走进厨房,择菜、洗菜、切菜、炒制、调味……所有程序一人完成,煎炒烹炸信手拈来,不一会儿,三菜一汤的家常便饭便上桌了。在涪陵区南沱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杨林鑫家里,一家人围坐一起,享用孩子的劳动成果。
从对家务一窍不通的“小白”,到家务小能手、居家小厨神,杨林鑫的案例正是南沱镇中心校通过家校协同,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鲜活写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近年来,为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南沱镇中心校在积极开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并按学段制定劳动教育实施目标的基础上,把家校协同共育作为突破口,通过各种家校沟通方式,达成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共识。学校在重要节日、寒暑假以及周末时间,都给学生布置适量且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家长们积极支持配合,协同并督促孩子完成劳动作业,形成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教学生态。
同时,家长通过日常生产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孩子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粒扣子,让孩子有更多“童稚携壶浆”的劳动实践。家长通过把孩子的家务、农耕劳动照片视频传到家长群进行互动,不仅传递劳动教育正能量,学生家长相互点赞评价,更提高了学生劳动激情,夯实巩固劳动教育成果。
丰富课程
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如何让劳动的种子在校园扎根?走进南沱镇中心校农耕园基地,便能找到答案。
在位于南沱镇中心校一角的农耕园基地里,一棵棵龙眼树、枇杷树分外惹眼。如今,已进入冬季管护时期,南沱镇中心校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学习果树冬季管护知识。
为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们有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南沱镇中心校将南沱本土的龙眼、枇杷树种植到校园,学生用学习到的种植技术,对果树进行种植管护。让学生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尤其是水果成熟的时刻,学生们亲自采摘自己种植的水果,并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劳动成果时,让学生获得感、成就感进一步提升。
在校园开辟农耕园基地,只是南沱镇中心校为丰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完善教育体系的其中一项亮点举措。
近年来,南沱镇中心校坚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劳动让人快乐为目标,结合孩子们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学校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含日常生活劳动、家庭劳动、农耕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实践、劳动创新等,引导孩子们在劳动中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
注重实践
凸显劳动教育实效
劳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重视实践体验,让学生真正劳动起来,从而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龙眼树在摘去果实后,应该如何修枝剪叶?绿色柑橘护养时,果树该如何物理除虫?近日,在南沱镇睦和村生态农业园里,南沱镇中心校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课”。通过校外劳动实践,学生们掌握了更多果树护理知识。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是南沱镇中心校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
为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实效,近年来,南沱镇中心校结合学段目标,以及学校实际、学生年龄特征等因素,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要求学生每年完成20次以上的劳动实践任务,其中四年级及其以上年级学生每年的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不少于2次。
针对四年级以下学生,劳动实践主要围绕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开展。要求每方面完成数量不少于8次,并鼓励通过学校组织或家长带领,适当开展校外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劳动激情,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任务卡”,做到完成一项,填报一项,并将完成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年度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