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中国的诗歌重镇,一度引领中国诗潮。打好诗歌牌,向世界讲述重庆精彩故事,必将对文化繁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11月7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参会嘉宾——《中国诗歌》执行主编、著名诗人谢克强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称。
他说,无论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卢象的“树色接阳台”,还是李商隐的“却话巴山夜雨时”、王周的“巴江江水色”,都足以印证重庆诗词文化的丰厚底蕴。在现当代,重庆诗人在中国诗坛也十分活跃,产生了一大批知名诗人。自然的造化,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成就了这里多元汇集的诗词文化。他自己写重庆的诗就多达数十首,其中《红岩》一诗还被收录进了全国中小学生教育读本中。
他认为,当今中国诗歌,表意的太多,而寓意的太少,诗里虽有形形色色的形象,但升华为意象不够。意象,才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的显著标志,也是唯一的标志。
谈及中国新诗的发展,在他看来,首先不能将新诗与中国传统诗歌割裂开来,当代诗人要多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民间歌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向古典诗词、民间歌唱学习,将为新诗创作提供不竭动力。”
其实,要把中国新诗放到整个世界的诗歌发展格局里去看待,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密,用世界的视野去进行“横向的诗歌学习和移植”,对于今天的新诗创作意义重大。在这一点上,对重庆的诗人来说更加迫切,当前重庆正在加紧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需要用诗的语言,去讲述重庆精彩故事,建构世界话语权。
谢克强表示,新诗创作要有社会关切,要有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为时代而歌、为生命而歌,既有个体生命体验又具广泛人类意识的作品,才更能打动人、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