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注重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教授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传授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精神引领”工程,让劳动教育浸润人心。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精神进行耦合,把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之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向导。认真梳理校史、校训、校风、校歌等有关劳动教育的优秀元素,挖掘发现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让师生真正领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深刻内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通过各种载体和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劳动、劳动者、劳动模范、劳模精神,从而形成“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的价值认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实施“教学引领”工程,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是顺利实现劳动教育的关键。教学内容上,要尝试专门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结合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教学任务,设置条件和创新方法,将劳动教育有机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将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不断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劳动情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教学实践上,要将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学校实训基地、实验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融入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教学体系上,要探索构建“3+3+X”劳动教学体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根据不同劳动种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实施“载体引领”工程,让劳动教育融入环境。校园设施和平台为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弘扬学校推崇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让这些不会“说话”的资源“活”起来,并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依托学校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展示平台,集中展现有关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劳动精神的相关作品,把先进典型的事迹亮出来;依托校园广播、校内刊物、文化墙等宣传平台,大力传颂劳动模范、劳动之星、最美“工匠”等,把先进典型的事迹讲出来;依托团委、社团、学生会等实践平台,开设形式多样的“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大力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对校园环境的营造,不断增强师生尊崇劳动的认同感。
实施“分段引领”工程,让劳动教育贯穿始终。突出职业教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阶段性培育特点,切实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实现从入学到毕业劳动教育的全程贯通。新生入学期间,通过开学典礼、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深刻领会劳动精神的价值内涵,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针对中年级学生,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是非判断能力,要丰富劳动教育形式,特别是要注重在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针对高年级学生,要结合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岗前实训、业务培训、技能竞赛中,教育学生在劳动中实现人生理想。毕业生离校时,要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用“干劲、闯劲、钻劲”,自觉将个人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国家创新发展不懈努力。
实施“制度引领”工程,让劳动教育得以保障。劳动教育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套健全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在劳动教育中,科学设置全过程考核制度,着力解决劳动教育思想认识片面化、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实践分离化等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评学生参加劳动课时数、劳动作业完成情况、劳动教育测评等课堂教学“定量”硬性指标之外,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锻炼、社区服务、宿舍内务整理、志愿服务活动等劳动过程中的“定性”表现,实现“教”和“劳”的有机结合。
(作者系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