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铁已成为公众出行的重要选项。近些年,高铁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无论是试点“静音车厢”,还是根据客流实行浮动票价,京沪高铁一直在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其中,“静音车厢”服务一经推出,立刻引发热议。网友提出一系列问题:到底静音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讲话?突然有工作要处理,比如需要打一个较长的电话,或者临时要开个重要的电话会议,想调到普通车厢可以吗?
网友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找茬,而是关心这项服务具体如何落地,旅客们的正当权益如何得到保障等。目前,铁路部门还没有相应的细则,而网友关心的问题,对铁路部门制定操作细则提供了有益参考。
笔者以为,网友关于“静音车厢”之问,其实并不难回答。比如,静音到底静到什么程度?静音不等于完全不能说话,而是说话音量尽量控制,而这个控制的范围,就是政策细化的方向。目前,大多高铁车厢里噪音极大,很多旅客不是高声聊天就是打电话,严重影响到其他旅客出行。至于手机要不要调成震动?旅客突然要打长途电话怎么办?答案是离开“静音车厢”,到适宜打电话的车厢通话。实际上,推出“静音车厢”是给旅客一个选择的机会。喜欢安静旅行的旅客,可以购买这种车票,并自觉遵守“静音规则”。反之,喜欢热闹的乘客可以直接购买普通车厢座位。如此,两类旅客各取所需,互不打扰。
显然,“静音车厢”是高铁市场化服务的一次探索。在国内客运市场上,飞机、公路客运似乎都没有条件探索动静分离的服务模式,而高铁恰恰有条件去探索更加精细、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不妨将“静音车厢”看做一次大胆的尝试,从中吸取提升公共服务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