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融活水滋养创新沃土为民营企业纾困要落细落实让适老化改造惠及更多家庭静音车厢是服务升级的有益尝试证明“我爸是我爸”为何那么难振兴老手艺离不开“新思维”“刷脸时代”更需筑牢法治防线
第017版:评论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用金融活水滋养创新沃土
为民营企业纾困要落细落实
让适老化改造惠及更多家庭
静音车厢是服务升级的有益尝试
证明“我爸是我爸”为何那么难
振兴老手艺离不开“新思维”
“刷脸时代”更需筑牢法治防线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静音车厢是服务升级的有益尝试

冯海宁

  众所周知,高铁已成为公众出行的重要选项。近些年,高铁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无论是试点“静音车厢”,还是根据客流实行浮动票价,京沪高铁一直在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其中,“静音车厢”服务一经推出,立刻引发热议。网友提出一系列问题:到底静音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讲话?突然有工作要处理,比如需要打一个较长的电话,或者临时要开个重要的电话会议,想调到普通车厢可以吗?

  网友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找茬,而是关心这项服务具体如何落地,旅客们的正当权益如何得到保障等。目前,铁路部门还没有相应的细则,而网友关心的问题,对铁路部门制定操作细则提供了有益参考。

  笔者以为,网友关于“静音车厢”之问,其实并不难回答。比如,静音到底静到什么程度?静音不等于完全不能说话,而是说话音量尽量控制,而这个控制的范围,就是政策细化的方向。目前,大多高铁车厢里噪音极大,很多旅客不是高声聊天就是打电话,严重影响到其他旅客出行。至于手机要不要调成震动?旅客突然要打长途电话怎么办?答案是离开“静音车厢”,到适宜打电话的车厢通话。实际上,推出“静音车厢”是给旅客一个选择的机会。喜欢安静旅行的旅客,可以购买这种车票,并自觉遵守“静音规则”。反之,喜欢热闹的乘客可以直接购买普通车厢座位。如此,两类旅客各取所需,互不打扰。

  显然,“静音车厢”是高铁市场化服务的一次探索。在国内客运市场上,飞机、公路客运似乎都没有条件探索动静分离的服务模式,而高铁恰恰有条件去探索更加精细、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不妨将“静音车厢”看做一次大胆的尝试,从中吸取提升公共服务的有益经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