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山水城市,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应强化城市韧性理念,增强分级应对预案,以有效应对旱涝、洪水等极端天气对城市带来的影响。”10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在“2020韧性城市·第三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
孟建民认为,韧性城市是能够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抗灾害能力。
在他看来,韧性城市系统与人体生命系统类似,人体系统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对应城市韧性系统,包括信息系统、水循环系统、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等。
“未来城市在规划建设时,要强化‘韧’的理念,增强前期对灾害的预判和应对,以应对或抵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孟建民举例说,医疗卫生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城市职能作用,是维持城市健康系统的关键。从全球来看,突发事件后,城市医疗系统都难以应对。这就需要建设者、设计师在设计医院时,考虑大量病患涌入时,及时调整功能布局和医疗流程。
如何打造韧性医院?孟建民建议,韧性医院建设应秉承全周期、全要素韧性观,注重前瞻性、可变性、适应性。在前瞻性规划方面,初期就要考虑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灾害,并对风险进行分析;可变性设计则指在灾害应急与未来改造时提供功能转换的空间;适应性运维阶段,医院要注重在建设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积极应对外部冲击,不断学习、演进,逐步提高韧性能力。
(文/记者 廖雪梅 杨永芹 图/首席记者 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