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七条路径准确把握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着力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四力”并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第022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七条路径
准确把握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
着力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
“四力”并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准确把握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

王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七专题“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四篇相关重要论述,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庄严承诺到“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行动担当,从“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世界胸怀再到“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人类情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

  准确把握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从“三来一补”到境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从创办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再到内陆以及沿边地区的逐步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从“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认识拓新,从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到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平台拓展,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空间拓展,从举办世博会、服博会到进博会的内容拓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日渐成熟,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日渐明朗。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必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

  准确把握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理论逻辑。对外开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坚持对外开放不仅源于历史经验的现实启示,更在于事物内在规律的理论滋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交换和分工是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产物,而分工的深化又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出增多,国民经济得到发展。对外开放让生产打破传统国界和部门的固有局限,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交换和分工得以大规模进行,各国生产比较优势得以凸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只有不断深化开放,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实现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才能在竞争中更好地定位好自己的产业分工角色,才能在竞争中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提升,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准确把握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现实逻辑。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全面开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我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需要全面开放。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头脑清醒。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才能更好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发展需要全面开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面对国际社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逆流,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促进各国协同创新合作,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动能,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