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办好思政课,让学生入脑入心,就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聚焦思想的引领力、理论的说服力、课堂的感染力、学生的注意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要聚焦思想引领力。思想性反映了思政课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体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思政课的首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高度。提高思政课思想引领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强化思想性。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思想性。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二是以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彰显思想性。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属性,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要求。这就需要把“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方向。三是以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性。思政课既要重视课堂讲授,又要重视课外体验。通过把思政课课堂教学移至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现场聆听、亲身感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在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要聚焦理论说服力。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定,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深度。思政课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一是以先进、创新的理论教育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创新思政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和理论支撑,要从顶层设计创新到课程体系创新,再到课程理论体系的讲授创新,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到科学理论的彻底性和思想的持久力,形成情感的冲击、思想的洗礼和理论的提升。二是以科学、创新的实践引导人。思政课的实践创新就是立足于对理论的知与悟,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是以诚信、高尚的品格塑造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做到言行一致,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做到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聚焦课堂感染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感染力,依托载体创新提升其亲和力,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要增强课堂内外教学互动。改变课堂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构建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师生交流、共同提升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课堂外要借助思政课分享会、经典读书会等,让学生谈认识、写体会、讲感受,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二要实现校园内外教学互动。校园内通过打造思政课系列讲座,开展专题研究,锻炼学生主动思考与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校园外通过组织学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知名企业、新农村学习考察,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提升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本领和才干。三要形成线上线下教学互动。一方面,要狠抓线上教学质量,以短视频、慕课、微课、论坛等为载体,设立思政课专栏,将教学内容细分为多个专题,贯之以细致、透彻的讲授。另一方面,要狠抓线下教学的交流互动,在线上讲授的同时,开设“课堂直播互动”,并邀请相关专业教师现场参与讨论、进行答疑,形成线上线下教学良性互动。
要聚焦学生注意力。针对性是思政课的鲜明特征和实践诉求,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力,影响到思政课准度。思政课要依托创新增强针对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要做到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聚焦并及时回答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小见大,借事说理,以理说事,让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二要做到立场态度爱憎分明。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抓住思想政治素质这个“牛鼻子”,让有理想信念的教师讲理想信念,做到“讲授有底线、言论守规矩”。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知识更新,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做到表达方式情理交融。思政课创新要坚持理论与情感交融的表达方式,树立问题意识,把理论讲授与学生关心的急忧盼问题结合起来,把握好学生的痛点、难点和热点,做情境探究的设计者、知识梳理的引路人、学生成长成才的欣赏者和成就者,才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认同感。
(作者郝俊杰系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宣传部部长,刘建锋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JDJYLZ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