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插队从深圳奇迹中汲取改革勇气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提升年轻干部“七种能力”要把产业扶贫的成果转化到农民身上文化传承与推广要拥抱市场警惕家访变“假访”“刑责年龄”调整需要配套体系重庆日报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开始了
第016版:评论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付费插队
从深圳奇迹中汲取改革勇气和智慧
在经风雨见世面中提升年轻干部“七种能力”
要把产业扶贫的成果转化到农民身上
文化传承与推广要拥抱市场
警惕家访变“假访”
“刑责年龄”调整需要配套体系
重庆日报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开始了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家访变“假访”

黄宗跃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随着通讯科技的普及发展,家校联系更多是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进行。因而有不少网友担心,过分强调家访,可能会因“留痕”而走形变味,使家访变“假访”,沦为新的形式主义。诚然,通过线上沟通,老师虽然也能够交流学校办学宗旨、反馈学生在校情况、指导家庭教育方法、共商教育策略。但家访的优势更加显而易见:老师通过实地走访,能够了解学生成长环境,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进而采取更适合的教育方法,及时解开学生学习上、思想上的疙瘩。

  将教师家访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有利于推动教师和家长、学生互动,使教育工作更具有贴近性,从而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工作繁忙,开展家访只能牺牲八小时之外的时间,这客观上会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增加教师工作压力。尤其在农村学校,学生居住分散,教师家访路途遥远,大量时间消耗“在路上”。所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家访提供便利条件,避免随意“加码”给教师与学生家庭带来不必要的“负累”;同时也要防范“应付心态”滋生,杜绝老师以“考核不丢分”为目的进行家访,影响家访成效。

  警惕家访变“假访”,必须要考虑实际、因时因地制宜。一方面,要以目标为导向,灵活机动地落实家校联系。如可邀请家长到校交流沟通,或采用电话、视频、社交软件等多种方式,提高家校联系效率和频次。另一方面,要强化家访过程管理,确保家访实效化。如访前摸清学生信息,确定家访主题;访中采用合理恰当的方法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健康成长;访后建立家访信息库,密切关注受访学生变化,确定回访对象,让家访真正提质增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