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多坡陡,给许多农民带来苦恼。近日,半月谈记者走访了重庆大盛镇青龙村。这里的农民,脚踩沃土,却收获甚微。这是由于,当地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地上,不但块多、面小,而且相对零散,大型机械很难入内,耕种还得靠锄挖、犁耕、人背。
显然,这样的巴掌田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拦路虎”。如何让现代科技抵达青龙村的田间地头,帮助当地农民搭上“机械快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当地发力“零改整”“坡改缓”,推进土地宜机化整治。如今的青龙村,一块块巴掌田变成了绿油油的“黄金地”,山坡上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致富,首先就要抓产业。土地是产业的基础,宜机化并不是脱离实际,把山地都推平,而是因地制宜,通过合并碎片化的耕地,让陡坡变成缓坡、小田变成大田,打通农业机械进村的“最后一公里”。青龙村的做法,对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丘陵山区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很有启示意义。
宜机化带来的变化,并不仅限于效率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重构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在规模化、现代化的基础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得以快速融入农业生产和销售体系,不断重塑当地的产业格局。比如,渝北区借助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优势,对水果蔬菜市场进行大数据分析,明确畅销品类;建设智能水肥药一体化滴灌系统,无人机24小时“保驾”;利用“网络电商+实体店商+体验采摘”等销售方式,确保果蔬产品效益最大化……这一切的前提,正是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推动“三农”发展意义重大。解决巴掌田,打造“黄金地”,不仅拓展了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空间,还能推进二产联动,带动三产跟进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巴掌田的转变,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汇聚成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