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鹅村火龙果基地,付仁波正在进行人工授粉。重报集团三峡分社记者 巨建兵 摄/视觉重庆 |
(上接1版)
晚饭后,记者随徐明亮来到天鹅村八社,一个瘦高个子村民在院坝里乘凉,他就是王中明。
今年57岁的王中明曾经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于2016年脱贫。早些年,他和妻子除了种庄稼,还抽农闲时在附近打短工,儿子外出务工收入也不低,眼看着日子红火起来,不想妻子因一场大病长期卧床后去世,拖累了整个家庭。妻子去世后,老王一度萎靡不振,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虽然家境好转,但家里却没了以前的“烟火气”。
“老伴生病花了不少钱,现在我也没有存款,儿子30多岁了还没有谈上女朋友。”见了面,老王抽着烟,向徐明亮倾诉心中的苦闷。
“老王,你要打起精神来。儿子现在开出租车收入不低,村里给你安排了公益岗位,还能到村里的农业基地做散工,去年的存粮还有2000多斤,你要相信这个家很快就会好起来……”
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已是晚上10点过,老王的话渐渐多起来。“徐书记,给我儿子介绍对象的事,你要上心哦。”说这话时,老王脸上有了一丝笑容。
徐明亮说,“三在村”虽然对家人有些亏欠,但看到一个个贫困户摆脱贫困有了笑脸,还是觉得驻村扶贫很有意义。
老农艺师夜收两“徒弟”
当徐明亮走出王中明家的院坝时,另一位扶贫干部的“加班”才刚刚开始——在村里的天禀火龙果基地,年近六旬的唐福海正指导两名老农为夜间盛开的火龙果花授粉。
“当花盘全部打开、雌花雄花的花蕊全部显露时,就得抓紧时间授粉,授粉的笔毛要轻柔,用力要均衡。”唐福海一边说一边做示范。
天禀火龙果基地是当地一个生态农业公司的项目之一,种植有20多亩从台湾引进的优质火龙果。由于该品种火龙果花朵盛开时间在晚上10点至次日2点,只能采取人工授粉,唐福海就经常在夜间加班,现场向村民传授经验。
这个生态农业公司从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主要用于培植特色水果、生态养鱼,解决了20多名村民就业。其种植的火龙果从6月份开始至12月份都能开花挂果,结出的果子又大又甜,供不应求。
火龙果基地管理员付仁波感激地说:“唐师傅对我们企业的发展帮助很大,他是我们最信得过的技术指导员。”
因为白天晚上都在村里,唐福海和村里不少农民交上了朋友,被村民称为师傅。大家在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遇到疑难问题,都会找他咨询。
“为了让我们脱贫过上好日子,这些干部在村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我们有什么理由懈怠呢?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