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人才瞄准新机遇加速“西南飞”巴与蜀:双子星座文化的典范用高质量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构建社会事务公共服务一体化格局确保防汛应急救援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第004版:唱好“双城记” 建好“经济圈”
上一版 下一版 
各路人才瞄准新机遇加速“西南飞”
巴与蜀:双子星座文化的典范
用高质量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构建社会事务公共服务一体化格局
确保防汛应急救援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好“双城记” 建好“经济圈”成渝文化谈6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解读地域文化共性——
巴与蜀:双子星座文化的典范

本报记者 黄琪奥

    人物名片:蓝勇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中国历史地理》《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重庆历史地图集》《重庆古旧地图研究》《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中国川菜史》等著作。(受访者供图)

  日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川渝文化部门动作不断,先后签订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多个合作协议,让两地的文化交流步入了快车道。

  “在中国地域文化中,我们通常把那些由同一地域衍生出来,共性明显,只在区位和环境上存在一定差异的文化称作双子星座文化,巴蜀文化由于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无疑是其中的典范。”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表示,如今,两地文旅部门签署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势必有助于两地文化学者挖掘巴蜀人文资源,助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那么,巴蜀两地自古有着怎样的渊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两地历史文化学者又应如何发力?6月3日,蓝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民国时期,就有不少餐馆开启成渝“双城记”模式

  “与其他双子星座文化类似,巴蜀文化深受四川盆地的环境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两种文化互相浸润,共性明显,根基深厚。”蓝勇表示。

  蓝勇告诉记者,巴蜀两地最早的交往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料记载,蜀地最早的政权——鱼凫古国的建立者鱼凫就是巴人。”

  后来,随着两地交往的增多,巴蜀两地逐渐融为一体。“特别是战国之后,古人在史书中提及巴蜀,一般都会视为一个整体,例如《隋书·地理志》就把重庆、四川两地统称为‘巴蜀广汉’,而唐宋时期,川渝两地也一般被统称为‘蜀中’‘三川’。”蓝勇表示,这些名称的变化也折射出两地文化的交融。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让两地分开,但并未妨碍两地文化的交流。“比如在饮食文化领域,两地交流特别频繁。”蓝勇说,彼时,不少餐馆开启了成渝两地“双城记”模式,例如著名的颐之时就先在成都开业,后搬到重庆,而由著名川菜大厨黄敬临于成都创办的餐厅姑姑筵也于上世纪40年代搬到了重庆。

  值得一提的是,频繁的文化交流也造就了相近的方言。“最新的研究显示,成都话和重庆话的相似度达80%以上,是所有四川方言中最为接近的。”蓝勇说。

  藏书人相助,《中国川菜史》蕴含川渝两地“合力”

  “回溯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巴蜀行政区划分分合合,但受四川盆地大环境的影响,两地学者在巴蜀文化研究的诉求上大多是一致的。”蓝勇表示,相似的需求让两地学者的交往相当频繁,有力助推了两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此,出生于四川泸州,在重庆学习、工作的蓝勇深有体会。

  2019年9月,作为蓝勇的最新力作,图书《中国川菜史》在渝首发。在这本书中,蓝勇以正统史学的考究方法,着眼于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

  “虽然我是这本书的作者,但这本书能够最终成书,离不开四川学者及民间藏书人的帮助。我总共参考了600多本相关图书和典籍,其中,成都藏书人‘藏根人’所提供的一批川菜老菜谱帮助最大。”蓝勇说。

  “除了《中国川菜史》外,我所撰写的其他著作也离不开四川文化学者的大力支持。”蓝勇说。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出于共同的文化诉求,成渝两地学者一直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巴蜀历史文化。

  “上世纪80年代成都、重庆学者就共同编了《四川历史辞典》。10多年前,由成都学者为主推出的《巴蜀文化通史》里,交通、教育部分都是由重庆学者负责。在编撰《巴蜀全书》《蜀藏》等大型文化工程的专家团队里,也是以成都、重庆两地学者为主。”蓝勇表示。

  两地可通力合作,深挖巴蜀文化特有产物背后故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地在历史文化领域方面可展开哪些合作?

  “深度挖掘现有资源,推动《巴蜀全书》《巴蜀文化通史丛书》等大型丛书的编撰无疑是重中之重。”蓝勇建议,未来川渝两地学者可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方式,深度挖掘现有文化资源,进而推动《巴蜀全书》的创作步伐,让这套以收录现今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古文献的大型丛书尽快出版,进而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蓝勇还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在巴蜀江湖菜、巴蜀古镇、川江文化的旅游开发和文化创意上多做文章,“深入挖掘川江、川菜、蜀道等巴蜀文化特有产物背后的故事;两地旅游部门也可通力合作,以推出巴蜀古镇精品旅游线路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巴蜀文化。”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