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产业发展是盘大棋,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区域性以及复杂性,如何把握好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关系,推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打好“组合拳”,选择适合当地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打造品牌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才能发挥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最大作用,走得更长远。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好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搞好顶层设计,在总体规划上进一步加强脱贫产业发展的统筹指导。一是在规划产业时,要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选择和发展产业时,要注重实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像一剂猛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发挥“造血”功能,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不足,因此要坚持“短平快”与长远产业相结合。二是做到未雨绸缪,着力规划和培育好相关配套产业,避免同质化发展导致“量增价减”。三是实施方案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鼓励中小微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家庭的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构建双赢格局,形成可持续脱贫机制。四是针对扶贫小额信贷,要加强风险评估防范管控,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
坚持“市场思维”,处理好利用本地资源与培育特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脱贫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从而提高持续性和有效性。一是政府要正确处理好资源与特色产业之间的关系,找准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把重庆的“山地劣势”转变为“山地优势”,大力培育有地方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山地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多重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实时关注产业发展情况,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乡镇农技人员要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试点村产业发展提供及时、优质技术指导服务;强化农资服务,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和农业部门作用,保障良种、有机肥、新型农药及农膜等农资的供应和配送;强化信息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支持电商网点、物流网点优先向村社布局。三是行业主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好区域内的资源布局,合理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市场主体力量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工作,并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发展模式。
坚持“品牌为魂”,谋划好加强品质与打造口碑之间的关系。品牌创建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工作。要注重加强产品品质与口碑的打造,推进品牌、品质、口碑三者有机统一。以品牌覆盖带动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是特色产业的“地域名片”。如奉节脐橙、潼南柠檬、巫山脆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为该区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品牌打造需要坚持一手抓技术研发,一手抓市场营销。要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确保技术服务到经营主体。二是积极策划加大推广力度,做好品牌的统一包装、LOGO的统一定制。三是做好品牌保护工作,引导电商规范、统一发展。四是积极做好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延伸产业链。依托已经形成的产业,建设示范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融资主体”,协调好合理融资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打造一批能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以产业发展为平台,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股联营、抱团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农业经营主体下游原材料供给的有效力量,获得更多收益,从而在就业中脱贫,在脱贫中致富。三是把融资担保平台和信用协会建立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来撬动整个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发挥扶贫资金的放大效应。努力构建一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逐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四是在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建立承接主体筛选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农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税务、金融、公安等部门共同对拟承接主体的资质、商业信誉、经营实力等进行审核审查,综合评定合格后,方能作为承接主体。要强化农业产业保险保障,加大农业产业保险投入。强化风险补偿保障,探索设立特色产业发展风险补偿金或准备金,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益。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大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