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我市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但挡不住重庆经济发展态势。这次疫情的发生对经济发展影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不会改变我市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各级党委政府在做好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政策帮扶、资金支持的同时,更应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坚定不移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我市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当前,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是对抗疫情影响,筑牢稳增长的“压舱石”。落实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要前瞻应对,主动作为,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加快补短板、持续增后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对疫情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就是要在三个“度”上下功夫。
要精心组织,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复工复产,确保“进度”。一般来说,重点项目建设主要在2季度和3季度集中发力,疫情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影响相对较小。但疫情影响可能导致一些重大项目开工前的勘察设计、专家评审、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受阻;一些在建项目受物流运输等影响,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受到影响;一些项目可能因疫情影响开工计划推迟等。当前,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项目投资建设运行机制,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通过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使经济社会循环畅通。要推进分区分级管理,推动人员分批错峰有序返岗,在落实严格防控疫情责任的基础上,组织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复工,新开工项目早日具备开工条件。要积极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开通审批绿色通道,采取“不见面审批”等多种形式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帮助解决开工、复工环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推动项目早日获批,集中各类资源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疫情防控期间,要建立项目进展调度机制,落实日报告制度,及时解决复工复产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要精准施策,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的配套支持,确保“力度”。要加大有效投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和投产进度,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力争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推动全市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落地见效。对事关疫情防治和公共卫生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行急事快办。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项目,积极稳妥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PPP项目引导孵化,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建立促进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工作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问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用地保障,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扩大项目融资、撬动社会投资、狠抓招商引资,多措并举拓宽重大项目融资渠道。
要做好统筹,不断优化重大项目投资结构,确保“广度”。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明确支出重点、提高支出效率就显得格外重要。要紧扣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聚焦产业提升、聚力补齐短板、突出民生导向,坚持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两手抓、两促进,持续优化重大项目结构。首先要继续推进传统基建领域补短板。加大重庆区域内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大向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项目的倾斜力度,优先满足保障疫情防控项目资金需求,集中支持应急医疗救助设施、医疗防护用品、医疗隔离设施、公共卫生体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大项目领域。对于涉及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和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急需的项目,建立招投标“绿色通道”服务机制,确保依法规范、及时有序进行。其次要积极推进新型基建促进动能转换。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新型基建更加关注科技的应用,带动智能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当前,要继续深入落实全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从智能化产业、新兴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新兴服务业5个方向发力,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作者高永强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常青华系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