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投入科学运行搭建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5G通信实现全面覆盖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携手探索数字产业发展新赛道我国科研团队提出棉铃虫绿色防治新方法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第03版:创新争先建功新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投入科学运行
搭建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
5G通信实现全面覆盖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携手探索数字产业发展新赛道
我国科研团队提出棉铃虫绿色防治新方法
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中国·前沿

我国科研团队提出棉铃虫绿色防治新方法

  新华社电 (记者 毛思倩 陈宇轩)记者12月13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了解到,科研人员从棉铃虫产卵的独特行为入手,揭示了其选择产卵地点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有望为棉铃虫这一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小麦等300多种农作物都有严重危害性,具有迁飞距离远、繁殖能力强等特性,对化学杀虫剂易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大。因此,开发绿色的、针对性强的棉铃虫防治方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昆虫行为的过往研究显示,棉铃虫雌虫产卵后,虫卵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阻止其他雌虫在相同的地方产卵,这种独特的行为被称为“昆虫产卵忌避行为”。但是,这种气味如何引起昆虫的忌避行为,其中的机制一直不明确。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桂荣团队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等技术,在棉铃虫虫卵表面鉴定出三个具有生物活性的长链脂肪酸甲酯。实验证实,这三种卵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都能够显著引起棉铃虫产卵忌避行为,即阻止棉铃虫在特定区域产卵,同时在棉铃虫触角的神经元中找到了能够识别这些气味的基因,这意味着科研人员从分子和神经水平上掌握了昆虫产卵忌避行为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

  “基于该研究,科研人员下一步有望研制出针对棉铃虫产卵的行为调控剂,用更加绿色的方法阻止棉铃虫在特定的田地里产卵,有效地保护农作物。”王桂荣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