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各异的海蛞蝓。资料图片 |
阳光穿透碧蓝的海面,洒在浅海底的珊瑚礁上。清澈见底的海水中,色彩斑斓的珊瑚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宝石,它们鲜艳夺目,闪烁着七彩的光芒。然而,这份美景并不属于没有外壳、柔软又行动缓慢的海蛞蝓。在阳光灿烂的白天,它们只能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因为一旦被敌人发现,它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奋起反抗,要么成为捕食者的美餐。
大部分海蛞蝓都有鲜艳的警戒色,来提醒捕食者它们带有难吃的“拒食物质”。在美丽而残酷的海底,这类柔弱的生物竟能如此“花枝招展”,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生存之道呢?
肉如橡胶,坚韧扎嘴难入口
海蛞蝓的身体呈长椭圆形,后背鼓起,腹面扁平,没有外壳的保护,肉体直接裸露在外,但它们却不像其他软体动物那么弱不禁风。
一般的软体动物的肉都像鱿鱼、扇贝或海螺一样软绵绵的,而海蛞蝓的肉质却完全不同,它们全身充满坚韧的纤维和结缔组织,在覆盖周身的外套膜、足部和体壁上还嵌满了钙质针状体,形成骨针—纤维—肌肉的三重硬化体系,摸起来就像一团内部有大堆细小鱼刺的坚韧橡皮,坚硬、硌牙又富有弹性。一般的捕食者完全无法咬动,在稍作尝试后便会知难而退。
除了肉硬,海蛞蝓的背部还被一层外套膜完整地包裹着,这层外套膜尤其坚韧,还分布着许多坚硬的钙化结节,如同乌龟的背甲,完全把足部和脆弱的鳃部覆盖在下方,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无论掠食者多么狡猾,都难以穿透这坚硬的外壳,品尝到海蛞蝓同样难以下咽的肉体。
凑巧的是,海蛞蝓不仅肉质如橡胶,其肉中钙质针状体的分布也遮挡了光线,使其肉体变得不透明,加上硬质结节的存在,看起来也像一枚橡胶玩具,因此海蛞蝓也有了“橡胶海兔”的俗名。
口如药管,诡异取食吐酸雾
不仅物理上难以下咽,为了能够不被敌害吃掉,海蛞蝓还开发了强大的化学防御功能。
它们背上的结节带有黄、白、粉、绿的鲜明颜色,在深冷色调的外套膜背景下相当显眼。毫无疑问,这种颜色和图案是对潜在捕食者的警告,表明自己含有毒性。
海蛞蝓的毒性来自对取食海绵毒素的再加工。它们以海洋中广泛分布,但坚硬且带有毒素的海绵为食。然而,海蛞蝓并没有能够啃食食物的牙齿,无法咬下食物。相反,它们采用了类似于毒蜘蛛的进食策略,利用腺体生产酸性、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并通过专门的长管状口器喷吐到食物上,将其在体外腐蚀消化。接触到消化液的海绵几乎被全部破坏,只剩下纤维状的骨架,随后,海蛞蝓就可以吸食部分分解后的汁液,获取营养,并提取其中的化学物质来保护自己。
从海绵中摄取的毒素会在消化腺等器官中进一步加工,最终被提炼成剧毒的二萜异腈和甲酰胺衍生物,以乳白色毒液的形式储存在背部的结节中。有了这份剧毒作为防御后,海蛞蝓就如同随身携带了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准备将其送给来袭的不速之客。
性如火山,“自爆”放毒绝鱼路
当遇到敌害或是受到刺激时,海蛞蝓就会“自爆”,从结节中向四面八方迅速喷射出大量的毒液。短时间内,它周围的海水就充满了剧毒、辛辣的刺激性物质,见者无不逃离,生怕晚一秒钟就被这毒雾毒死。而海蛞蝓本身也会消耗大量的体力,需要很久才能恢复喷毒能力。
由于海蛞蝓颜色艳丽、形态各异,有时它们也被一些渔民捕获,出售给想要养异宠的顾客。
然而很多时候,故事的结局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在进到鱼缸后,受惊的海蛞蝓开始喷云吐雾,而狭小的鱼缸并不会给其他生物任何的躲避空间,只会被迅速杀死。甚至,这些挥发性的毒物会从水中释放到房间里,让整个屋子都充满刺鼻的气味,即使通风,毒物的味道也数天无法散去。
虽然家庭饲养海蛞蝓不可行,但在科学界,它们是一种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其产生的毒素只针对海洋生物,对人类危害不算太大,但却具有作为抗生素或抗癌剂的潜在价值。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些强大的分子以治愈一些严重的人类疾病,海蛞蝓被饲养于各大国家的实验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