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榜样故事 弘扬创新力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在巴南举办重庆市科协年会数字经济与软件产业发展论坛举行“科创中国”专家巴南行专项活动举行
第05版:2023重庆市科协年会
上一版 下一版 
聆听榜样故事 弘扬创新力量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在巴南举办
重庆市科协年会数字经济与软件产业发展论坛举行
“科创中国”专家巴南行专项活动举行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1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榜样故事 弘扬创新力量
二○二三重庆市科协年会专项活动——院士专家与中学生对话
□记者 曾露娇 彭洋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何继善

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学科带头人韩花丽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夏庆友

  院士专家与中学生对话活动现场。(本版图片由记者蓝渝凯摄)

  11月3日,2023重庆市科协年会专项活动——院士专家与中学生对话在重庆市清华中学校举行。活动以“追光·逐梦”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何继善,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夏庆友,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学科带头人韩花丽3位院士专家与中学生展开了一场近距离的科学对话。

  何继善寄语青少年:“抒写无限的畅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何继善,围绕“我的科学观”“我的科学路”等两个话题,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与中学生们展开了一场“零距离”对话,讲述了他与科学结缘的故事。

  何继善院士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讲述了他的科学观。“有时人们把科学、技术、工程三者混称为‘科学’,其实它们是不同的。”何继善院士解释道,“科学是关于世界运动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认识、利用或者改变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工程是创造、运行新的‘人工自然’,并直到它退役的全过程活动。”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都是建设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他建议同学们可以在深入了解后,结合实际确定自己的志向。

  “我好羡慕你们!”何继善院士发出由衷感叹。“我生于乱世,在水深火热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而后的求学路也异常坎坷,但我十分感激那些爱国敬业的老师,躲空袭时,老师们将小黑板挂在树上,给我们继续讲课。就这样我断断续续完成了初中学习。高中时,因交不起餐费、书费,我不得不离开学校,靠着自修完成了学习。童年的颠沛流离,让我深知接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有机会学习后,我便愈发勤奋刻苦。”何继善院士说道,“你们生逢盛世,有着美好的梦想与未来。希望你们都可以尽快地、远远地超过我。”

  “我从事的是地球物理工作,任务就是给我们的家园——地球做‘CT’。”何继善院士说,电磁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因电磁波向地下传播方程的求解极其复杂,国际上都不得不采用近似公式作定量解释。这种处理方法,使得勘测深度小、精度低,且抗干扰能力不强。于是,何继善院士一头扎进了浩瀚的数据计算中,这一算便是数十年。最终提出精确求解地下电磁波方程的“广域电磁法”。

  活动最后,何继善院士寄语青少年们并题词“学未来科学,抒写无限的畅想”。“你们是幸福成长在祖国发展最好的时期的一代,未来科学灿烂多彩,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是可能的!”何继善院士鼓励道,“无论你的梦想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技术专家,新时代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做热爱的事,就有机会成功。”

  韩花丽寄语青少年:“坚持才能成功”

  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学科带头人韩花丽博士围绕“我的科学观”“我的科学路”等两个话题,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与中学生们展开了一场“零距离”对话,讲述了她作为一名“捕风者”的故事。

  “其实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风能了,但用风力去发电,却起源于欧美。”韩花丽告诉青少年们,她2006年进入风电行业时,市场几乎是外企的天下。国内风电刚刚起步,技术受制于人、设备受制于人,导致机组价格高、发电成本高,风电行业要靠国家补贴才能生存。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为此,韩花丽与团队不断探索,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先后开发出3款风轮直径更大的2MW风电机组,持续引领了国际风电“长叶片、大风轮”的发展方向,“18年来,我们从无到有,掌握了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使风电机组价格由2006年的每千瓦8000多元,降到目前的每千瓦1000多元。现在中国风电已反超欧美,新增装机量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中船海装(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因风而生、追风而行,让一台台‘海装造’风机挺立于高山大海、戈壁草原,把大自然的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用绿色能源点亮了万家灯火。”最后,韩花丽勉励青少年们,挫折、低谷在所难免,过不去这个坎,换个环境,它早晚还会出现,所以只有坚持、不放弃才能成功。

  夏庆友寄语青少年:“去引领世界的创新”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夏庆友,围绕“我的科学观”“我的科学路”两个话题,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与中学生们展开了一场“零距离”对话,讲述了与科学结缘的故事。

  夏庆友教授分享了自己与蚕的故事。“我在农村长大,十分亲近自然。”夏庆友教授说,在养蚕过程中适时眠除、提青分批、眠中管理、适时饷食,这些童年的记忆已经深深地刻在他脑海里,长大后他带领团队担负着发展科学、革新技术、振兴产业、弘扬文化的责任,“养蚕是中国传统工艺,希望能借助文化优势,打造一条包含科学、技术、产业、文化的新‘丝绸之路’。”

  “别看蚕只是一种不起眼的昆虫,其实它是一种创造了历史的动物。”夏庆友教授告诉青少年们,桑蚕起源于野桑蚕,已有5700多年的驯养历史,没有蚕就不会有丝绸,没有丝绸就不会有丝绸之路,没有丝绸之路世界文明的进程就会变缓。

  2001年,我国家蚕基因组研究面临激烈国际竞争,夏庆友教授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承担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的领导工作。2002年启动并完成中国家蚕EST计划,获得10万条高质量序列,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家蚕DNA序列最多的国家,并一举打破国际竞争格局。

  “科学研究的道路很漫长,在这条路上,切忌好奇心不足,功利心太盛。”最后,夏庆友教授告诫青少年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追求标准答案,这样可能会导致缺乏创造性思维与逻辑,“过去的经历赋予我们发展科学、革新技术、振兴产业、弘扬文化的责任。未来,孩子们要接棒,不仅要去与世界的高手过招,更要去引领世界的创新。”

  对话科学少年:“寰宇之中太多可能等待发掘”

  在活动现场,重庆清华中学校张京晶、重庆市实验中学校贺耀龙、巴南区龙洲湾初级中学校李家乐,3位优秀科学少年代表也分享了自己与科学的故事。

  “目前我们探索的科学仅仅展露了它的冰山一角,寰宇之中还留有太多的可能性等待我们深度发掘利用。”张京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从雨后探究一滴水珠的滴落状态到求证自己的猜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一个雨后的下午,我意外发现水珠马上要滴落时和在空中的形状居然不一样,经过探索后,我发现水珠滴落时形状的变化与‘表面张力’有关。”张京晶说道,“科学知识和小水珠一样,就在我们身边,保持好奇心、学会发现,在观察与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这就是我的科学观。”而后,她加入了学校的雏鹰计划,走进高校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学习了Python编程。“既抬头看天、探索前沿科技,又脚踏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做到‘联系实际、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张京晶希望在今后能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科学需要契机。和许多小男孩一样,贺耀龙最初只是想做一个用于自行车座椅的智能升降装置,却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慢慢发现了科学之趣。“作为一个喜欢骑行的少年,我周末常常约上小伙伴一起去骑自行车,却发现座椅高度如果不合适,会对膝关节造成巨大的伤害。”基于种种发现,贺耀龙按照“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深入研究”的思维导图,开始研发一种用于自行车座椅的智能升降装置。“我的科学之路始于对探索和创新的热爱。”贺耀龙说道,他加入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参与了重庆市雏鹰计划品牌项目和学校“‘1+1’工作室”组织的系列活动,不断学习、优化改进、飞速成长,“我相信,只要有好奇心和坚持不懈的决心,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创造出有实际价值的解决方案。”

  巴南区龙洲湾初级中学校的李家乐乐于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发现科学的奥妙。“我非常喜欢观察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也信奉‘实践出真知’这句谚语。”李家乐笑着说,“连续下雨的天气非常潮湿,窗户上布满了水汽凝结的水珠,我好奇这些水珠是怎么产生的,于是我通过不同时期的多个实验,了解了许多关于水汽凝结的奥秘。”未来他将继续坚持将实践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更好地理解世界,解锁更多的科学谜团。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带给青少年们无限的憧憬和梦想。沙龙对话环节,3位科学少年阐述了自己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及如何规划自己的科学人生。张京晶希望未来科学的趋势应当是在横向纵向一并发展的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人类谋福;贺耀龙怀揣着对科学的梦想,愿意不断努力,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家乐童年时对宇宙、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奇迹充满好奇,如今憧憬着未来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3位科学家则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分享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前景,并对科学少年的思考进行鼓励和点评,给予他们科学路上的建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